2012並不堅挺的拍賣市場讓不少投機者栽了個跟頭,對於投資者而言,重塑信心也需要時間。但分析2013年的拍賣市場,似乎總有點『霧裡看花』的感覺。北京匡時和上海恆利的合併、北京華辰的公開徵集、香港保利的雄心勃勃……拍賣公司的表現,讓人有理由相信2013年的拍賣市場,充滿了新的可能。
退潮了才發現坎兒高 有藏家形容2012年的拍賣市場是『你冷了,倦了,我哭了』。雖是玩笑,倒也形象。而談及2013年的市場,他信心滿滿地說:『2013年是中國嘉德20周年,香港蘇富比的40周年,藝術品拍賣必然穩中有升,迎來新高潮。』誰料,這一觀點迅速遭到反駁。『2013年是藝術品信託的退出大年,大概有30款的信託產品面臨兌付期。粗略估計將有20多億元資金。這些信託產品80%都是通過拍賣渠道退出,試想,拍賣市場一下湧入這麼多信託產品,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僧多粥少是目前拍賣市場最大的困境。一方面藝術品資源正在枯竭,另一方面新的拍賣公司、藝術機構卻層出不窮。徵集難、結款難、拍假、假拍等問題始終存在,2013年也看不到有解決的好方法。』 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認爲,『拍賣公司始終活在「有坎兒」的環境裡。』 『市場火爆的時候,我們看不到這些坎兒。因爲河流漲潮,能很容易地漫過這些「坎兒」。現在河流退潮了,坎兒就露出來了。我們發現要游過去比較難,才開始關注這些坎兒,但事實上,這些坎兒一直都存在。』 劉尚勇說。 在2012年,調整樓市、拯救股市之後,藝術品市場也遭遇了調整時期。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甘學軍認爲這是正常的。『市場不可能永遠高速運轉,適當的調整是投資市場的規律性表現。藝術品市場雖然表現相對滯後,但它毫無疑問也受宏觀市場環境的影響。受國內外經濟逐漸復甦的影響,2013年藝術品市場雖然還會繼續調整,但是肯定好於2012年。』這與北京匡時董事長董國強『藝術品市場如同爬山,爬一段時間後總要停下來調整和休息,休息是爲了爬得更高』的觀點不謀而合。但董國強認爲2013年拍賣市場也許面臨更嚴峻的形勢。『拍賣公司自己不能生產東西,它只是一個中介機構,在市場上資源匱乏的時候,它的日子就很難過了。拍賣行不怕行情不好,但是資源匱乏的問題卻是沒法解決的。』 除了徵集難、拍而不買、經濟不景氣等原有的舊疾,新的一年,拍賣市場也面臨了很多新的問題。 『我們現在正面臨一些很矛盾的情況。一方面,我們在歡呼回流了多少文物;一方面,我們在查稅、在約談。藝術品市場現在還在一個需要扶持的階段,但人們似乎只看到了它的有利可圖,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甘學軍表示。 資源整合助力新局面 2012年12月25日早晨,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發布的一條微博已經引爆藝術圈。 『經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與上海恆利拍賣有限公司股東會批准,從即日起,北京匡時與上海恆利進行合併,合併後繼續保留「北京匡時」名稱,總部設在北京,原上海恆利董事長吳斌先生出任公司總經理。』據董國強介紹,北京匡時和上海恆利的重組,將使新匡時同時擁有兩家公司的藏品及藏家資源優勢。『北京匡時一直擅長古代書畫,上海恆利的加入將在近現代書畫方面對匡時做出有益的補充。』 董國強說:『在其他的行業,合併是司空見慣的。但是在藝術品行業就比較少見。因爲拍賣公司一般是一個變倆,兩個變仨。像合併重組的情況相對而言比較罕見。所以這次和上海恆利的合併就很受關注。』 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發布的【2011年中國文物藝術拍賣市場年報】中指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國具備文物拍賣經營資質的企業就有309家,比2010年增加了56家。統計顯示,這309家文物拍賣企業註冊資本金總額達37.66億元,從業人員共計5714人。在市場資源日益匱乏的情況下,這麼多數量的拍賣行對拍賣資源的爭奪戰可用慘烈來形容。新興的中小拍賣公司爲了生存也常常會使用些『非常手段』,如假拍、拍假等,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當下,藝術品拍賣行業的資源將近枯竭,拍賣行業人才儲備也嚴重不足。如甘學軍之前所言,拍賣公司的人才出現嚴重斷層。新員工缺乏系統培訓和拍賣工作實踐,難以承擔大任。眾多的問題一直缺乏解決之道。但此次匡時和恆利的合併,讓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一線拍賣行和中小拍賣行聯合,共同分享拍賣資源,實現品牌競爭。 激烈的競爭中,中小型拍賣公司的拍賣資源和渠道都無法與大型拍賣行相提並論,除了極少數殺出重圍者,它們大部分或被淘汰出局,或因屢屢犯規而自取滅亡。兼併重組不僅能取得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的資源整合,還能有效規範小拍賣行的一些不合規行爲。與其奮戰至死,不如合作共贏,企業兼併重組,在其他成熟行業中是增強實力、互助共贏的常見例子。但在拍賣行業,匡時和恆利成爲了『吃螃蟹』的第一人。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市場回歸健康常態 2012年秋拍藝術市場一直在探討『探底與否』『投資者是否離場』的話題,但在業內人士眼裡,雖然2012年市場在調整、下滑,但這不過是『去泡沫』的過程,是一種健康的回歸,甚至很多人樂觀估計:『2012的冬天已經過去,2013的春天還會晚嗎?』,但也有人惴惴不安:『成交額相比去年縮水近半。未來兩三年拍賣市場恐怕仍處「滑坡期」。』2013的拍場究竟是穩中有升,還是繼續調整。面對瞬間萬變的拍賣市場,我們該如何應對?劉尚勇的一句話也許可以給我們啟發:『我們一直在有「坎兒」的河裡生存,水面上漲,我們可以順勢游過「坎兒」;水面下跌,我們只有慢慢爬過「坎兒」。無論怎樣,保持好的心態,一步一步慢慢來。總有潮起潮落,我們應該學會以不變應萬變。』 分析人士認爲,藝術品作爲一種另類資產,其投資價值已形成共識。然而中國藝術品市場從2000年到2011年間的迅速擴張,使得市場在還沒能培育出足夠多且優質的收藏群體之前,已滲入了太多的投資甚至投機元素。2011年突然襲來的『陣痛』正好可以擠掉許多泡沫和水分。2012年藝術品市場經歷了『去泡沫』的過程,2013年,還將繼續『去泡沫』的階段,整體趨勢會是好的東西價格繼續攀升,中等的可以穩定持平,而差的東西恐怕就要一落千丈了。 業內人士表示,過去人們習慣於將投資目標聚焦於那些具有明確商業價值和社會共識的藝術品資源,但隨著名人名作價格逐漸攀高,其投資風險也越來越高,而那些目前不知名,但藝術水準高、具備市場潛力的新人新作,由於其價位比較低、風險比較低,更適合於普通投資者、收藏者。 2011年,中國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以30%的份額比成功超越美國,成爲新的世界冠軍。這是中國自2010年在全球藝術品市場當中成功超越英國以來的又一次歷史性突破,全年2108億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也讓更多的人將目光投注到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當中,援引海外媒體的說法,『中國已成爲全球最活躍的藝術品市場。』 好景不長,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當中,國內藝術品市場卻遭遇了新一輪的市場調整,包括傳統書畫和當代藝術在內的所有藝術品門類都在2012年裡折戟沉沙,作爲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拍賣領域更是舉步維艱,在『關稅』與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雙重壓力之下,成交總額也顯得尤爲慘澹。 回顧2012,放眼2013,我們試圖從拍賣與畫廊兩級市場,來一窺接下來藝術市場的風起雲湧。 來源:現代快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