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國古代無時尚?

國學新聞| 歷史的天空

2007-3-21 09:16| 發布者: 順天道化| 查看: 1906| 評論: 0|來自: 文匯報

摘要: 聽說,曾有西方漢學家斷言:中國古代無時尚。言下之意,無非要說明傳統中國是個缺乏活力、創造力、束縛人性表達的僵滯社會。這樣的觀點,張凌一定不會同意吧。不然,她的新著不會以【更衣記】爲名――更者,變也,替 ...

聽說,曾有西方漢學家斷言:中國古代無時尚。言下之意,無非要說明傳統中國是個缺乏活力、創造力、束縛人性表達的僵滯社會。這樣的觀點,張凌一定不會同意吧。不然,她的新著不會以【更衣記】爲名――更者,變也,替也,兩千年時尚之風雲幻化也。

清麗的行文,散淡的口吻,縱談古來女性的衣著打扮,從最私密的裹肚,到最華麗最炫耀的『珠襦』,這本書實在講活了古代時尚的風流嫵媚。不過作者畢竟是現代女性,看古代風光,自有一種新鮮的判斷,裹肚的繡花絢爛或珠衣的寶光璀璨,不會輕易使她目迷。從胭脂、金釧到油紙傘,張凌察覺到的是生命的可嘆,人世的可疑,以及這可嘆與可疑的背後,人類至今無力自拔的作繭自縛。書中一節題曰『頭髮的意識形態』,張凌對於上下千年的注視與沉思,可說是指向『時尚的意識形態』。

很有意思的是,同樣的一個現象或物件,不同的作者會得出如此不同的感受。張凌對於古今遷異、世事流轉的敏感,讓她每每視角獨特,見解清明,令人一讀之下撫掌擊節,繼而感慨嘆息。比如,女性手腕上的鐲釧叮噹,到了晚清以後,便讓位給白金手錶(【戴白金手錶的女人】)。曾經那麼不可或缺的玉鐲金釧,隨著勢易時移,如今只偶爾出現在美女作家的瘦腕上,被其作爲民族特色的標榜,在旁人的眼裡,卻多少顯得怪異(【溫潤如玉】)。是啊,時代的進步是巨大的,變遷也是巨大的,這巨大的變遷,造成時尚傳統的戛然斷裂。古代女子『心有千千髻』,今天的女性卻絕不可能有時間與精力承受『I發如雲』。髮式一旦簡單,滿頭珠翠的盛況,以及簪珠蘭、圍茉莉的風流雅韻,自然也不復當年景了。

時尚的變異,既有道理,也沒道理。所謂『人情久則生厭』(【天工開物】),古今中外,莫不如此。然而,除了好新好奇的人類天性之外,時尚的取捨、興衰,確乎折射著大時代的風雲。張凌於此心有戚戚焉,於是在【慈禧太后的美容秘訣(二)】中,用半開玩笑的語氣,建議今日女性『與其把一張臉給帝國主義資本家作實驗品賺人民的幣,不如向慈禧太后取經』。這貌似玩笑的話實際隱含著重要的議題。鴉片戰爭之後,急於踏上進步鼓點的心態,使得國人對於傳統的放棄過於輕率。一些本來可以用於發展、用於建立民族產業、用於對抗殖民的傳統資源,被完全地忽視與遺忘。比如,中國在兩千年間逐漸開發出的種種花草香料,以及圍繞這些花草香料所建立的美容、保健系統,圍繞它們建立起的種植業與加工業,在近百年來基本消亡。更慘痛的是,我們甚至不屑去注意這一消亡的過程。【慈禧太后的美容秘訣(二)】推薦給當代美眉的保健秘方,是用杭菊花湯或木瓜湯來泡腳、洗腳,真是『講究環保,講究綠色』。其實,由著這個線索細想一想,事實讓人如此沉重:在自認落後之下,我們竟把原有的一切都判了死刑,以至傳統的香料系統也崩滅殆盡。同樣的一百年裡,歐洲人卻把北非、中東玫瑰種植的古老傳統加以殖民,轉化成他們的殖民財富,爲他們占領全球的美容時尚工業而貢獻帶血的芳香。在這強大的攻勢之下,我們卻任由中國本土的玫瑰、茉莉、素馨、木瓜、佛手等等枯萎荒蕪。傳統玫瑰何罪?一定要棄之才能顯示我們的進步決心麼?『田園將蕪兮,胡不歸?』不,我們的田園不是『將蕪』,而是已蕪!

當然,在這個已經充滿憤慨的世界,【更衣記】並不打算再多添一宗無謂的躁動。對於這冊書,更適合在一個暖和的冬日下午,挑一個深藏在北京老胡同里的咖啡吧,獨自窩在沙發的軟墊里,就著一杯卡布其諾,一碟新烤的桃仁餅乾,慢慢翻過書頁,看一襪一簪里的悲歡離合。衣飾更替,一如輕風拂柳,不留煙痕,但卻是嵌在時間與世界的天高雲遠之上,見證著水流花落。

作者:孟暉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