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四川省成都市華通博物館館長丁錦頻來說,剛剛過去的2012年是她工作以來最忙碌、最充實的一年。2012年,華通博物館的年參觀人數由往年的兩三萬激增至近10萬,面向社會舉辦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動和展覽多達10餘次。丁錦頻說,對於一個成立僅8年的『年輕』民辦博物館而言,這份成績單相當好看。而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國家一級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給予的對口幫扶,而這也正源於2011年國家文物局啟動的『國有博物館對口幫扶民辦博物館』試點工作。 授之以漁形成良性循環 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何紅英是此次幫扶華通博物館工作的總負責人,她走訪調研華通博物館後發現,與國內大多數民辦博物館一樣,華通博物館在陳列布展、發展經營、管理制度和專業人才等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針對這些問題,武侯祠博物館對華通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具體幫扶行動,包括邀請文博專家對華通博物館展廳布局和藏品擺放進行調整、對講解員進行專題業務培訓、選調華通博物館工作人員到武侯祠博物館學習、邀請專業設計單位爲華通博物館設計特色文化產品……爲了保質保量完成幫扶工作,何紅英還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分解表,每一項幫扶措施的起始時間、負責人、進度等都被記入分解表。 談起幫扶工作,何紅英總結出很多『實戰經驗』。『武侯祠博物館緊鄰錦里,遊客非常多,我們就把許多與華通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活動現場設在這裡。許多來參觀武侯祠博物館和游錦里的市民、遊客參加活動時,一併了解了華通博物館。』何紅英還認爲,幫扶方不能武斷地強迫被幫扶方一下子接受自己的意見和看法。『不管是國有還是民辦,每個博物館都有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雙方應抱著互相學習的態度工作。比如,華通博物館在展覽中使用的許多高科技手段、文物保護技術給了我們許多啟示,幫扶工作使我館也得到了提高。』何紅英說。 丁錦頻如此評價兩年來的幫扶工作:『這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方式,幫助民辦博物館更新了理念、提高了技能、培養了人才,使之具備了後續發展能力。』她說,每年華通博物館用於藏品保護、水電、儀器採購、人員工資等方面的基礎開銷就高達上千萬元,『感覺睜開眼睛就在燒錢,以前都不太敢想像未來的發展』。丁錦頻說,『現在觀眾多了,我們能提供的社會服務多了,設計生產的文化衍生品不愁銷量,偶爾還能舉辦一些臨時展覽,說不定今後還可以接受社會捐贈。長此以往,良性循環就形成了。』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