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問二老月岩的高度,這枚超大的『指環王』高度超過了一百米,直徑超過了五百米,月岩中群燕翻飛,仍只是在岩洞的下半部。大滴的水珠直從岩頂石縫中滴落,顯示出自然的奇氣,岩壁石牆上寫滿了元明以來的題詞,那時人文的精靈。我不能想像地質構造中如何會有這般的奇致,其實與其對此驚嘆不已,還不如感嘆日月的同輝吧。我們每天醒來,看見太陽和月亮東升西落,那樣對稱,又那樣一致,我們應該對此感到驚嘆,但是我們不會。最偉大的事情,也就是人類司空見慣最不加注意的事情。但是中國的先民卻從中發現了天道的和諧完整,陰陽的互爲消長,四時更替,八音克諧,九宮行轉,發現了道法自然,到了十二世紀,周子又道出了『無極而太極』。『太極固未嘗隱於人,然人之識太極者則少矣!』你要說這個『亙古亘今顛撲不破』的道理是人爲的命題,然而周子的發現卻『不假毫髮意思安排,不著毫髮意見夾雜』;你要說真理客觀存在,那麼緣何俗人不見天機,緣何朱子又說,『【太極】卻是濂溪自作』。貫通天理與人事,自然與人爲,非聖人孰能如此。 在月岩山外,有稻田,有濂溪河,有保護極好的大片林蔭,有溶洞,有村落和古井,江南魚米之鄉,此最美。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說道:『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從口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走出月岩,我們看見了桃花源!石梯緣山洞穿出,應接來舊日山門,應接來喬木渠水,應接來稻花的香氣,應接來青瓦築就的村居,隨便轉換角度都有完美的構圖,那青翠,那明亮,那寧靜,那將凡心吹拂而去的豁然開朗,『滿眼溪山只憑幽』,真使人不信人間剩有此境。 第三天,元公第二十六世孫、湖南省濂溪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周良英女士引領我們瞻拜樓田故里。故居在村中,六道闊大的石階仍在,背山,山即太極峰。父兄之故墓在左近,祠在村口路邊,今爲糧食倉庫。志載濂溪祠正宮有元公像及程子二像,左有愛蓮亭,右爲光風霽月堂,有石墀高丈余,有御碑亭及理宗御書匾額。石像亭前,題的是『萬古儒宗』,行敲派希題的是『羽翼道統』。祠旁的街坊,左面題爲『繼往』,右面題爲『開來』,前面題爲『會元鍾萃』,後面題爲『道脈相承』。祠外,東南有仰濂樓,俯瞰濂水,北有太極亭,又稱味道亭,北望道山,宋元明名賢題詠甚多。樓田村糧庫院內,濂溪祠舊址,至今雕有蓮花的漢白玉柱礎仍然可見。 有幾幅和周子有關的楹聯。一幅是朱子所撰濂溪先生像讚:『千年道學興吾宋,萬世宗師首此翁。』另有一幅承何家壬老先生見告,不知確爲誰作:『自堯舜禹湯文周孔之傳,漢董唐韓,總未窺先生項背;讀詩書易禮樂春秋之旨,張銘邵數,無非參太極根源。』此皆與王]運之聯文意相近。永州市委副書記周永亮爲孫興徹教授筆書王]運一聯:『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聯在今嶽麓書院內。 樓田村畔又有一泉,春夏不竭,秋冬不盈,即濂溪正源,題曰『尋源』,又曰『聖脈』。瞻拜歸來,草一聯,道是:『此脈接瀟水接湘水接江水原原委委,其風本四時本二儀本太極有有無無。』聊志心跡也。 與孫教授一起饒有興致地登太極峰,飲聖脈泉。尋蹤峰上的秦漢古寨,撿拾遍山的碎陶。憑高下望,一面是樓田村鱗次櫛比的瓦頂,一面是濂水遠山。『湘水晴波遠,蒼梧霽色低,不知春日靜,何似在濂溪』,一時觸處,惟覺此詩最是貼近。( 作者:張京華 ) 來源:歷史春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