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龍文化的歷史職能、精神底蘊和重要使命(4)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2-28 19:10| 發布者: 對酒當歌| 查看: 1788| 評論: 0|來自: 國學網

摘要: (五)吉祥瑞符 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容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如果這個神物不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會創造它。所以,龍的另一個重要職 ...

(五)吉祥瑞符

人們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給自己帶來好處。龍是古人容合了眾多的動物和天象,從而創造出來的神物,如果這個神物不能給人間帶來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會創造它。所以,龍的另一個重要職能,便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現。【史記・封禪書】上載的『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蚓見。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等等,以至於今天在建築裝飾、工藝美術品上看到的龍,也多是擷取和突出了龍的這種職能。

龍能夠成爲吉祥瑞符,與人們的求吉心理有關。

何謂吉?善也,順也,平安也,健康也,通達也。總之是天下好事滾滾來,人間禍害速速去,便是吉。

龍的出現,爲求吉心理的滿足,提供了一個形象化的兼有藝術審美功能的對象。民間普遍相信,生活中如果能發生些與龍有關的事情,如敬龍神、剃龍頭、穿龍衣、佩龍飾、雕龍像、貼龍畫、寫龍字、喝龍茶、舞龍燈、賽龍舟,等等,都會給自己、給家庭、給族眾,帶來所盼望的或意想不到的好處。

於是,農曆兔年的秋冬和龍年的新春,舉辦婚禮者就特別多,爲什麼呢?爲的是趕在龍年生一個『龍子』;在結婚喜慶的場合,一般也都會有『龍鳳呈祥』的圖案。

(六)民族標誌

如今,對龍的中華民族標誌的職能,絕大多數人是認同的。龍的這個職能的形成和凸顯,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龍參與、見證、標誌了中華民族的起源。眾所周知,中華民族的主體是漢族,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華夏族的前身是炎黃部落聯盟。新石器時代是炎黃部落聯盟形成並向華夏族發展的時代,因而是中華民族的起源期。在這個時期的各個考古類型文化中,幾乎都發現有原始的龍,如東北區系的查海文化石塊堆砌龍,趙寶溝文化陶紋龍,紅山文化玉雕龍;西北、中原區系的仰韶文化陶紋龍、蚌砌龍,馬家窯文化陶紋龍,龍山文化陶紋龍,二里頭文化松石龍;山東區系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陶紋龍;東南區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龍,凌家灘文化玉雕龍;西南區系大溪文化河石擺砌龍,等等。這些原龍的出現,使有理由做出龍是中華民族起源的參與者、見證者和標誌者的判斷。

第二,龍滲入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媧、炎帝、黃帝、唐堯、夏禹等遠古帝王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人文先祖。這些人文先祖大都有龍之名、龍之功、龍之譽。這說明龍崇拜與祖先崇拜很早就結合在一起了。這樣的結合,文獻和考古都提供了證據,這便是漢代典籍的記述和漢代畫像石的顯示。那麼,說中華兒女是龍的傳人,和說龍是中華民族的標誌就具有同樣的意義,因爲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締造者,締造者們稱龍、比龍,這個民族自然可以稱龍、比龍;而作爲民族的成員、祖先的後代,也自然就是『龍的傳人』了。歌曲【龍的傳人】之所以能獲得世界各地華人的廣泛認同,其原因就在這裡。

第三,清政府以龍爲國旗意義重大。19世紀60年代,三角形的黃龍旗,成爲中國官船的旗號。1868年春天,清政府派出的第一個外交使團打著黃龍旗走向西方。從此,作爲古老中國的象徵、作爲中華民族的標誌,龍,開始引起西方人的廣泛注意。到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最終確定以長方形黃龍旗爲國旗。晚清政府是腐敗無能的,做了許多喪權辱國的事情,但以龍爲國旗卻是很有意義且影響深遠的。它意味著龍的中華民族標誌的身份已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世界各國、各民族面前。這樣的展示沒有因清朝的滅亡而消失,倒因文化發展的需要而得以延續。

第四,龍標誌得到了中華民族大多數成員的認同。中華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個成員。作爲主體民族的漢族以龍爲標誌無容置疑。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崇龍、敬龍者有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瑤、白、哈尼、黎、傣、畲、僳僳、仡佬、拉祜、佤、水、納西、羌、麼佬、景頗、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諾、德昂、門巴、獨龍、珞巴、蒙古、藏、朝鮮、錫伯、滿、土、鄂倫春、鄂溫克、赫哲、回等四十二個民族,其他十三個民族從成爲中華民族成員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對龍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賞、認同的態度。如果以人數論,接受、認同龍作爲中華民族標誌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對少數不接受、不認同者,他們的意見當然有保留和表達的權利,但不妨礙大局,這裡通行的是『多數決』的原則。


來源:國學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