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4)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2-12-28 19:10| 發佈者: 对酒當歌| 查看: 1784|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五)吉祥瑞符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容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会创造它。所以,龙的另一个重要职 ...

(五)吉祥瑞符

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之一,是相信神能给自己带来好处。龙是古人容合了众多的动物和天象,从而创造出来的神物,如果这个神物不能给人间带来福祉和祥瑞,古人就不会创造它。所以,龙的另一个重要职能,便是‘‘征瑞”,即以吉祥瑞符的身份出现。《史记・封禅书》上载的“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蚓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等等,以至于今天在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品上看到的龙,也多是撷取和突出了龙的这种职能。

龙能够成为吉祥瑞符,与人们的求吉心理有关。

何谓吉?善也,顺也,平安也,健康也,通达也。总之是天下好事滚滚来,人间祸害速速去,便是吉。

龙的出现,为求吉心理的满足,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兼有艺术审美功能的对象。民间普遍相信,生活中如果能发生些与龙有关的事情,如敬龙神、剃龙头、穿龙衣、佩龙饰、雕龙像、贴龙画、写龙字、喝龙茶、舞龙灯、赛龙舟,等等,都会给自己、给家庭、给族众,带来所盼望的或意想不到的好处。

于是,农历兔年的秋冬和龙年的新春,举办婚礼者就特别多,为什么呢?为的是赶在龙年生一个“龙子”;在结婚喜庆的场合,一般也都会有“龙凤呈祥”的图案。

(六)民族标志

如今,对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职能,绝大多数人是认同的。龙的这个职能的形成和凸显,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龙参与、见证、标志了中华民族的起源。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主体是汉族,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族的前身是炎黄部落联盟。新石器时代是炎黄部落联盟形成并向华夏族发展的时代,因而是中华民族的起源期。在这个时期的各个考古类型文化中,几乎都发现有原始的龙,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砌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砌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二里头文化松石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凌家滩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砌龙,等等。这些原龙的出现,使有理由做出龙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参与者、见证者和标志者的判断。

第二,龙渗入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夏禹等远古帝王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先祖。这些人文先祖大都有龙之名、龙之功、龙之誉。这说明龙崇拜与祖先崇拜很早就结合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合,文献和考古都提供了证据,这便是汉代典籍的记述和汉代画像石的显示。那么,说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和说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就具有同样的意义,因为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缔造者,缔造者们称龙、比龙,这个民族自然可以称龙、比龙;而作为民族的成员、祖先的后代,也自然就是“龙的传人”了。歌曲《龙的传人》之所以能获得世界各地华人的广泛认同,其原因就在这里。

第三,清政府以龙为国旗意义重大。19世纪60年代,三角形的黄龙旗,成为中国官船的旗号。1868年春天,清政府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打着黄龙旗走向西方。从此,作为古老中国的象征、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开始引起西方人的广泛注意。到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最终确定以长方形黄龙旗为国旗。晚清政府是腐败无能的,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情,但以龙为国旗却是很有意义且影响深远的。它意味着龙的中华民族标志的身份已堂而皇之地展示在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前。这样的展示没有因清朝的灭亡而消失,倒因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得以延续。

第四,龙标志得到了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有五十六个成员。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以龙为标志无容置疑。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崇龙、敬龙者有壮、苗、彝、土家、布依、侗、瑶、白、哈尼、黎、傣、畲、僳僳、仡佬、拉祜、佤、水、纳西、羌、么佬、景颇、布朗、毛南、普米、阿昌、怒、京、基诺、德昂、门巴、独龙、珞巴、蒙古、藏、朝鲜、锡伯、满、土、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回等四十二个民族,其他十三个民族从成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那一天起,就程度不同地对龙文化持理解、尊重、欣赏、认同的态度。如果以人数论,接受、认同龙作为中华民族标志者,至少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对少数不接受、不认同者,他们的意见当然有保留和表达的权利,但不妨碍大局,这里通行的是“多数决”的原则。


来源:国学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