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余秋雨:中國文脈元代超常發達 戲曲彌補缺漏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2-27 21:54| 發布者: 買櫝還珠| 查看: 2000| 評論: 0|來自: 羊城晚報

摘要: 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 ...

中國文脈,就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本書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引,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大一統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無韻離騷』【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使歷史與現實相溝通,文理與形象相交融,為廣大讀者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元代的詩歌、散文,確實不值一提。但是,中國文脈在元代卻突然超常發達。那就是,中華文明幾千年的一個重大缺漏,在這個不到百年的短暫朝代獲得了完滿彌補。這個被彌補的重大缺漏,就是戲劇。不管是古希臘悲劇還是古印度梵劇,都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已經充分成熟。而中國,不僅孔子沒看到過戲劇,連屈原、司馬遷、曹操、李白、杜甫、蘇東坡都沒有看到過,這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了。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而元代又為什麼會改變,這是很複雜的課題,我在【中國戲劇史】一書中有系統探討。有趣的是,既然中國錯過了兩千多年,照理追趕起來會非常困難,豈料,不知從哪裡冒出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紀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創作的元雜劇。結果,正如後來王國維先生所說,中國可以立即在戲劇上與其他文明並肩而『毫無愧色』。

此時的中國文脈,在【竇娥冤】,在【望江亭】,在【救風塵】,在【西廂記】,在【趙氏孤兒】,在【漢宮秋】……

在這裡,我和王國維先生一樣,並不是從表演、唱腔着眼,而只是從文學上評價元雜劇。那些形象,那些故事,那些衝突,那些語言以及它們的有機組合,在中國文學史和藝術史上幾乎是空前的。

是不是絕後呢?還不好說。但是如果與明代的傳奇―――崑曲相比,崑曲雖然也出現了湯顯祖這樣的作家,寫出了【牡丹亭】這樣的作品,但放在元雜劇面前,卻會在整體張力上略遜一籌。多數崑曲作品過於冗長、麗、滯緩、入套,缺少元雜劇那種活潑而爽利的悲歡。比【牡丹亭】低一等級的【桃花扇】、【長生殿】又過於拘泥歷史,減損了作為一種民間藝術的生命力。

至於清代後期勃發的京劇,唱腔很好,表演雖然沒有戲迷們幻想的那麼精彩,也算可以,而文學劇作,則完全不能細問。沒有文學就只能展示演唱技能了,在整體上當然不能與元雜劇相提並論。

因此,中國文脈之於中國戲劇,如果以十分計,那麼,大概是六分歸元雜劇,三分歸崑曲,一分歸地方戲曲。京劇已經不是地方戲曲,如果不是從文學、而是從音樂唱腔着眼,它的地位就會不低。

由於元代的統治者是少數民族,一些本該退色的文化也就失去了官方支撐,因此比較徹底地掙脫了文詞間的道統氣、宮廷氣、阿諛氣、頭巾氣、腐儒氣,為貼近自然的天籟式創造留出了空間。這種空間看似邊緣,卻很遼闊,足以伸展手腳。由此聯想到同樣產生於元代的那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富春山居圖】。比之於宋代那些皇家畫院裡的宮廷畫師,

黃公望只是一個居無定所的流浪卜者,但是,即使把宋代所有宮廷畫師的最好作品加在一起,也無法與他相比。

元雜劇的情況也是如此,我們哪怕是把後來京劇從慈禧太后開始給予的全部最高權力的扶持加在一起,也無法追趕元雜劇的依稀蹤影。元雜劇即使衰落也像一個英雄,完成了生命過程便轟然倒下,拒絕有人以『振興』的說法來做人工呼吸、打強心針。

一切需要刻意『振興』的文化,都已經與文脈無關。而且,極有可能擾亂了文脈的自然進程。現在社會上經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該由博物館保護的文化遺產折騰到現實生活中來,而且動靜很大,我就很想讓他們聽聽元雜劇轟然倒地的壯美聲響。

(摘自【中國文脈】 作者:余秋雨)


來源:羊城晚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