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申報,保護才是根本 在11月18日召開的全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國家文物局時隔6年首次更新並公布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更新後的名單共45項,比2006年12月公布的35項增加10項。 近年來,各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熱情持續高漲,多個省市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將一些價值突出、申遺潛力大的文化遺產項目列入預備名單;另一方面,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世界遺產申報要求越來越嚴格,此外,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工業遺產等新的遺產類型日益受到重視。從這份更新的預備名單也能看出近年來世界遺產在概念上的延伸和變化的趨勢:大批聯合申遺項目入選,且多爲跨省區市,中國白酒老作坊、遼代木構建築、紅山文化遺址、中國明清城牆、絲綢之路、土司遺址、侗族村寨等多個項目均爲聯合申遺項目;稀少種類文化遺產數目大量增加,比如農業遺產、文化線路等在世界遺產名錄中屬於『少數』的項目得以入選。 在這份官方名單公布不久之前,另一則有關申遺的新聞【中國十大名樓將聯合申遺】被炒得沸沸揚揚,直至專家指出十大名樓許多都是現代新修的,僅岳陽樓、天一閣等少數樓閣屬於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名樓申遺有違『原真性』原則。 一些文化遺產項目被當成當地旅遊業的『搖錢樹』,申遺的意義由此也變成提高對GDP的貢獻率,而最應該做的保護工作卻被拋諸腦後。這也讓我們面對不遺餘力、聲勢浩大的申遺活動時不得不反思:申遺究竟是爲提升文物價值、增強社會保護意識,還是地方政府和企業聯手追逐政績與商業利益的手段? 可移動文物有望進一步摸清家底 10月8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開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國務院決定成立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由劉延東擔任組長。此次普查從2012年10月到2016年12月,分3個階段進行,所需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分別負擔。 此次普查的範圍是我國境內(不包括港澳台地區)各級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等各類國有單位所收藏保管的國有可移動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經認定和在普查中新認定的國有可移動文物。 此次普查分3個階段進行,2012年9月至12月爲普查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制定標準和規範,開發軟體,開展培訓、試點工作;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爲普查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爲基本單元,開展調查、文物認定、信息採集和審核;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爲普查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調查資料的整理、匯總、資料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 開展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對於全面掌握文化遺產領域的國情國力,意義重大,應統一標準和規範、重視普查質量和文物安全,以及認真研究如何調動國有單位參與的積極性、如何與公眾分享普查成果等問題。由於普查範圍面向所有國有單位,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將以開放的姿態面對社會和公眾的關注,這一點也尤爲讓人期待。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