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時代精神的三要素 構成詩詞時代精神的要素,大略是三個方面: (一)相當的數量與質量 當代詩詞同歷史上的詩詞高峰相比,究竟怎麼樣呢? 首先,詩詞尤其是詞,以毛澤東爲代表,呈現一大高峰。當代詩人聶紺弩、劉征等的創新與作品,庶幾與過去的高峰比肩。一批具有新的意象,新的視角,新的語言,新的哲思的好詩詞、詩句,如珠似玉。如劉征【水調歌頭・中秋賞月】:『我謂月,且歡笑,勿神傷。管它陰晴圓缺,只當捉迷藏』的豁達奇語。 【卜算子】:『且莫嘆荊榛,畢竟多芳草。檢點人間萬古愁,一點丁丁小』的哲思、徹悟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對於當代詩詞的基本估計是:數量,絕對超過以往;精品,亦有相當篇章。 當然,當代的大家、名家不及以往那樣耀眼,精品的比例尚遠不如唐宋。下大力氣提高質量多出精品,是首要任務。 (二)顯著的特色優勢 精短,典雅,押韻,上口,便於記憶,易於流傳,詩詞原有的優勢,在快節奏的當今環境中充分展現。更能契合社會氛圍和大眾需求,顯示著蘊力、魅力、耐力。我們不妨做些比較。關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一首名篇,茅盾1923年譯本是: 我一生最寶貴:戀愛與自由。爲了戀愛的原故,生命可以捨去; 但爲了自由的原故,我將歡歡喜喜地把戀愛捨去! 而殷夫1929年的譯本是: 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同一作品,都是名家。由於形式不同,效果和社會影響顯然不同。優勢在詩詞方面。 (三)空前的社會支撐 從實踐論的角度看,大眾的認同和流傳,是檢驗文化藝術包括新詩舊詩重要乃至唯一的標準。 如果要問,當今什麼文化藝術形式離我們最近,接觸最早?答案是詩詞。以兒童普遍學習『鵝,鵝,鵝』和『床前明月光』爲例,孩子的父母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無疑要對此有最簡單和基本的接觸。特別指出,隨著社會成員文化水準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人(全國以百萬計)接觸、了解和喜愛詩詞並且提筆寫作,這種認同和普及,使得詩詞獲得前所未有的社會支撐,具有廣闊的復興和繁榮前景。 詩詞的社會環境與角色擔當 當今社會環境對詩詞的影響表現爲兩重性,一方面,社會發展有利於詩詞復興;一方面,文化的豐富多樣約束和限制了詩詞的獨尊。 封建社會中,詩詞長期處於尊貴地位。科舉考試必有詩詞,清朝甚至明確由皇家欽定用韻。兼之詩詞形式短小精悍,概括力強,有韻律,易傳播,沒有其他藝術形式與之匹敵、並列,使之成爲獨領風騷的藝術形式。 當今時代,文化藝術呈現多種樣式,且平面媒體和電視廣播以及網絡的興起,使得社會大眾的文化需求有多項選擇。在諸多文學形式中,詩詞不再是文人必須掌握的,不是最時髦和最有視覺衝擊力的。精品佳句不少,流行傳唱不多。然而,經過分辨、思考發現,詩詞能夠融入社會而不被排斥,很可能出現新的繁榮和普及。雖然不再是獨領風騷,但也是傳統和現代諧和、風流獨俱的角色! 總之,與時俱進,繼承創新,求正容變,眾多社會成員參與,大批量較高水準的作品反映豐富多彩的時代生活,就是詩詞的時代精神。 詩詞的功用:不必匡時濟世,獨領風騷,但可愉悅身心,和諧社會。 來源:光明日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