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經過7個月的一點點『挪動』,位於河南鄭州市的黃河博物館主體建築,終於『平移』到距離原址101.7米遠的新址。然而,由於花費巨大和建築上的『裂痕』,這項耗資數百萬的工程被認爲是勞民傷財,不值得。
昨日,施工方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作爲近60歲的老房子,『裂痕在平移前就存在』,而文物價值不能只用錢來衡量『值不值得』。 爭議: 花巨資平移『危樓』 不值得 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紫荊山公園西段的黃河博物館,由於受地鐵線路的影響,從2012年5月18日起進行主體建築的平移。在經過7個多月的挪移後,12月24日,博物館主體建築,挪到了距離原址101.7米遠的新址。 然而,這項工程引起了質疑。據媒體報導,有記者看到,黃河博物館的整個主體內外由鋼架支撐,大門、窗戶、裝飾均有『傷痕』,建築成了『危樓』。此外,遷移工程耗資約200萬元人民幣,加上後期的復建預計耗資500萬元人民幣。有市民質疑,與其遷建舊房『勞民傷財』,不如拆掉重建。 施工方:60歲房子超期服役 之前就有『裂痕』 黃河博物館遷建工程項目技術總負責人張向東,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黃河博物館建造於上世紀50年代,距今有近60年的歷史,以現在的建築標準來衡量,也算是『超齡服役』。加上建築本身是磚木結構,沒有鋼筋混凝土來支撐,在平移之前,這些裂紋就已經存在。『如果說傷痕危樓,在遷移之前就已經是危樓。』 張向東也坦承,平移過程也對建築有一定的損害。由於遷移的角度並不在一條直線上,還需要繞過樹木等遮擋物,其間經過三次轉向,儘管是一寸寸地挪移,但是在平移過程中,有些裂縫閉合,有些裂縫開裂得更大,但這些『損害都在可控範圍之內』。 而對於『勞民傷財』的評價,張向東說,花費的具體數字他不好說,但是他們做這個項目的利潤,比做其他項目的利潤都低。黃河博物館作爲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具歷史文化價值,『文物保護不是金錢就能衡量的』。 博物館所處地鐵標段的鄭州市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魏凱華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採訪時稱,平移過程中一直有監測,建築損害情況均在控制之中。稍後文物部門還將對平移修建的黃河博物館進行驗收。 遷移方案經過多次更改 據了解,關於黃河博物館的遷建,有關部門曾提出了三套方案,其中之一是整體平移,另外一個是保護性拆除,再異地重建。最終,國家文物局進行了批覆,採取了第三種方案,即目前實行的綜合性方案,將黃河博物館的主樓向東平移100多米,附屬建築物予以拆除,但所用磚瓦、木料拆除時編號保留。 據報導,平移建築自重約400噸,加上軌道及附屬加固構件總重量約爲620噸。爲了避讓遺址和繞樹,遷移方案經過多次更改。最終,平移工程共分爲四個階段,經歷三次轉向。爲了保證文物建築安全,採用了加固後頂推法平移,且『一邊平移一邊加固』。 張向東介紹,平移工作結束後,還要對老黃河博物館的附屬建築進行復建,預計整個工期需要兩年,『基本外貌會保持原樣,但是磚瓦拆除後已經不能使用,可能要用現代的建築材料』。 ■文/記者 高淑英 實習生 李苑宜 新聞內存 黃河博物館位於鄭州紫荊山路4號,始建於1955年,隸屬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江河博物館之一,也是我國唯一一座以黃河爲主題內容的自然科技類博物館。 整個館場占地7000多平方米,2008年被確定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入口廳屬於蘇式建築和中國傳統建築結合的風格,是鄭州市頗具時代特點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