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制禮』,所制之禮便是後世被推崇普及的禮教,即聖人制度。【禮記】所載諸種禮制,乃是圍繞此婚姻制度爲核心的家庭觀念、道德觀念以及諸種維護此婚姻制度的禮儀法度。我們可以看到隨之確立的其實是家庭制度,和個人、家庭對國家的依附關係。有禮成婚姻,而後才算有婚姻制度。與這婚姻制度配套的社會制度成長起來,以家庭爲單位的社會確定了雛形,以人倫爲道德基石的傳統中華文明也隨之自我發展、成熟起來。這當然是人類史的文明飛躍。 周公之禮的核心就是建立被約束的『性關係』和性道德,將『性關係』以男婚女嫁的婚姻形式立法規範,而不是隨機野合,上不知君父羞恥,下不知家庭父母。夫婦爲人倫之本,乃天地間人類生命所自出者。以『周公之禮』來喻夫婦人道,大義自在其中。而男婚女嫁、男娶女嫁這種家庭婚姻制度的確立,實在不是天然自然發生,實是遠古聖人的創設,至周公而集其大成,遂得以凝固其形式而在全社會做普遍的推廣。 如此『風化』,便是以性關係爲核心建立起來的道路倫理規範教育人民,性關係不再是含蓄蘊藉的『陰陽調和』、『天地交泰』的虛無縹緲之說,還其實是『名教』的核心價值所在。【詩經】之【風】部,其主旨便類似於『性生活考察報告及指南』,或可稱爲中國的『愛經』。『風俗』便指各地嫁娶習俗,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婚姻、家庭、財產繼承自然法。不過久而久之,人們忘記了『性生活』乃是禮教的基本點,反而將其他的聽起來更高尚的倚⒔諞逯類,作爲『禮法禮教』的核心價值觀。同時,固定不變的男娶女嫁也客觀上造成了女子地位逐漸低落的現實,【{風?[X】詩中所謂『[X在東,莫之敢指』的怨嘆,便也不無理由。 周公之禮教就是以人的性生活爲核心建立起來的社會道德倫理制度。【國風】,就是各國以性生活爲核心的道德倫理教育大法。在周時,【詩經】是被雕刻在玉版上,傳賜天下,以行風化之教。此謂『詩教』,這是中國古代文明最高妙最偉大的傳統之一。中國古語云:『法不外乎人情』。詩教其中,既有事務性的技術提醒,也有人情心理的精微經驗,將外在的倫理道德,內化爲文化的傳承,和審美的精神。 (本文摘自【愛情就在桑間濮上】,黛琪 著,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來源:人民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