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科學與治理的興起及其意義(4)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2-21 18:26|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2142|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理論

摘要:     2.2信息公開和預防原則     科學技術在給我們社會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新的利害關係,帶來了對環境和健康新的危險。風險問題常常是科學與社會緊張關係和衝突的根源。因此,需要認 ...
    2.2信息公開和預防原則


    科學技術在給我們社會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新的利害關係,帶來了對環境和健康新的危險。風險問題常常是科學與社會緊張關係和衝突的根源。因此,需要認識評估和管理這些風險。


    『風險』一詞意味着不確定性,對風險的認識不是對『它安全嗎』這樣的問題給出『是』與『否』的回答(若是能直接回答就是沒有風險了),而是『它究竟有多危險』,『它有足夠的安全嗎』。風險有一定的主觀性和視具體情況而定。我們每天都會遇到風險,有一些風險我們是可以接受,有一些不能接受。當我們考慮風險時,考慮常常不只是可能受到的損害,而且還有可能的受益。
    風險評估和管理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充分認識和理解不確定性,識別和判定什麼是知道的,什麼是不知道的,並使信息公開。英國政府對瘋牛病(BSE)問題處理的一個教訓就是隱瞞信息。當瘋牛病傳染給人的事實通過英國醫學雜誌引起公眾注意時,政府有關部門還是否認。政府決策者認為沒有必要給公眾帶來不必要的驚慌,這樣做的一個誘惑是想堅持等到所有的不確定性都消除後,再公開信息。結果,這大大喪失了政府和科學界的信譽。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1999-2000年度科學技術第三報告【科學與社會】中指出,瘋牛病給人的教訓是『如果1996年前政府對瘋牛病的立場更夠準確地反映背後的科學的不確定性,那麼公眾和權威就能更好地為科學輿論的轉向做準備了。而正是科學輿論的轉向促使那次聲名狼籍的政策的轉變』。[17] 


    瘋牛病的危機促使英國政府的立場發生變化,1997年3月英國科技辦公室發表題為【政策制定中的科學諮詢】的指導性文件,中心議題是保持科學諮詢的公開性,提出:『對於敏感議題的政策決定,政府部門應該公開支持這些決策的所有科學證據和分析,並說明是如何把這些分析納入到政策形成過程中的。』 [15] 


    即使科學證據還不足以支持決策,也要公開可能的危險,採取預防措施,這是在過去10多年裡不斷的實踐考驗中逐漸成為共識的所謂的預防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1998年,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社會活動家、學者、科學家和律師們在美國威斯康星州Wingspring舉行的會議上發表『關於預防原則的宣言』,把以前在環境領域已廣為採用的預防原則擴大到包括公共健康領域。宣言指出:


    當一種行為威脅到人類健康和環境時,就應該採取預防措施,即使因果關係在科學上還沒有充分得到驗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的創始者而不是公眾,應該負起舉證的責任。應用預防原則的過程必須是開放、提供信息的和民主的,必須包括潛在的受影響的團體。這一過也必須包括考察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包括不行動。[18] 


    預防原則為防止對健康和環境的威脅提供了有效的的保證,並會帶來更有理性和明智的解決方案。預防原則貫徹到底就是讓可能會受影響的公共參與到決策過程中。


    2.3 公眾參與


    當科學技術發展帶來具有廣泛、深刻影響的倫理和社會議題時,需要公眾參與爭論、參與決策。近年來,隨着歐洲和美國一系列爭論和驚慌(轉基因食品、基因療法、瘋牛病、口蹄疫等)對公共的影響,各種公共團體和私人組織都要求研究人員對研究工作給出更大的負責任說明

    (accountability)。同時,隨着商業利益越來越滲透、影響科學研究過程,傳統上那種根據職業來判斷科學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而自然相信科學家的觀念不再有效。各國的政府都開始尋找更有效與公眾交流和傳遞科學信息的途徑,恢復公眾的信心,公民參與決策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另一方面,新近的研究表明,以往只把公眾當作一個被動接受信息、受教育的受眾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公眾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有自己的態度和價值。[19]同時,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社會其他職業中的受過很好教育的公眾越來越多,公共應該在與科學有關的決策中發揮主動的作用。


    公眾參與科學技術決策並不是新鮮事,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但最初只限定於特殊的領域(例如核電站),但是現在具有普遍性和新的含義,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納,並發展出一系列新的方法,例如,社區為基礎的研究(Community-based research, CBR);共識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情景研討班(Scenario workshops)等。實踐表明,各種形式的公共參與十分有效。例如,起源於丹麥的共識會議證明了就科學技術議題創造與公眾的對話會帶來更好的決策。與這個詞表面意思相反,共識會議通常是就某個還沒有確定規則的科學技術議題讓公眾(通常由10~12個市民組成)參與討論,並提出具體政策建議,這些建議被納入決策者的決策中。[20]


    公共參與的實踐表明,歐洲公民獲得科學技術知識單單靠信息從專家傳播給公眾是不夠,必須形成真正的對話,形成公共參與。改進科學與社會的關係並不在於提高公眾更好地理解科學,不能只是簡單地談教育。科學家必須學習聽取公眾意見,特別是與公民直接相關的地方和區域的議題(例如,環境、可持續發展、健康等),公共的意見是十分重要的。


    英國上議院科學技術特別委員會1999-2000年度科學技術第三報告【科學與社會】指出,公共參與對於決策具有重要的價值。報告考察了各國已存在的公共參與形式,指出各種不同形式的公共參與都具有價值,它們並不是代替決策,而是幫助決策。它們幫助決策者聆聽公眾的價值和關心,並對之迅速做出反應。同時,它們讓公眾得到一些確信,相信他們的觀點受到了認真考慮,這就提高了政策被接受的可能性。報告因此提出建議:『我們建議,與公眾直接的對話應該成為關於科學的決策過程的正常的和完整的一部分,應該成為研究組織和學術機構活動的正常的和完整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物。』 [17] 
來源:光明網理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