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塑中國式家庭文化(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2-19 22:53| 發布者: 里人| 查看: 2415| 評論: 0|來自: 中國青年報

摘要: 在中國文明中,家庭的文化功能尤爲重大 所有的文明都不約而同地把『家庭』這個基本社會組織,當做了最小的文化單位,並且基於這個最小的社會細胞,發展出了更爲複雜的機構與形態。這顯然反映出,建立在血緣基礎 ...

在中國文明中,家庭的文化功能尤爲重大

所有的文明都不約而同地把『家庭』這個基本社會組織,當做了最小的文化單位,並且基於這個最小的社會細胞,發展出了更爲複雜的機構與形態。這顯然反映出,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家庭,至少在迄今爲止的歷史中,具有普適性的社會價值。也就是說,儘管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變體,但是從宏觀的視角來看,作爲社會組織的家庭,卻是經過了千百萬年的試錯,應著共通的人性與社會需要,而並無例外地逐漸創化出來的。

當然,在各自不同的人類學語境中,受特定路徑依賴的制約,各個文明在不同時間階段的家庭組織,又顯示出相當的『同中之異』。尤其是在中國文明中,家庭的文化功能還尤爲重大。因爲,這個文明的主導性價值學說即儒學,曾經把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單位,當成了培植與操演仁愛之心的最初場所,從而就當做了體現全部社會價值的基點。

爲了強調這種基於家庭親情的價值,儒家往往會告誡社會成員說,只要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麼,個人的善良天性就會自動得到啟迪和滋養,而社會也就會自動得到和諧的生機。儘管後來歷史的事實證明,情況並不如此簡單,也還會有各種例外的情況發生,然而這種說法作爲一種精巧的道德暗示,還是有效地製造出了人們的文化前理解。

這是中華文明得以賡續繁衍的關鍵!由此也就在數千年中,形成了非常豐富的家庭文化傳統,表現爲作爲文明常態現象的『耕讀傳家』的世系、『富而好禮』的名門等。跟『五四』時代的偏激指責相反,有幸在這種正常文明環境中過活的人們,才是真正的有福了:他們在這樣的安樂窩中,既操演了最爲嚴整的禮儀,又體驗了最爲豐富的人情;由此他們的教育就最有保障,從而對自己的前途也最有把握。怪不得古人要說,『寧爲太平犬,不做亂世人』!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教育方式通常總是成功的。孩子們不斷長大,毫無困難地適應了家庭環境。他們早在少年時代就被納入到對共同生活所應盡的義務中,對此他們也自願接受。人們可能常常看到,那些自己幾乎還走不太穩的孩子,卻已經在照看比自己更小的兄弟姐妹了,從很小就已經在接替父母的某些工作了。家庭親情就是這樣自發產生的,可以說是崇高的,乃至在中國抒情詩中,除了像歐洲常見的那種愛情詩之外,還有表達深切而真摯的父子或兄弟之愛的詩歌,這種感情絲毫不亞於歐洲人至多對心上人才有的愛慕之情,整個生活中都充滿了這種依戀之情。爲了養家餬口,中國人不得已才到遠方旅行,但他的心總是牽掛著自己的家庭和故鄉。一旦掙到錢後,他便毫不耽擱地頻頻花錢買各種禮物寄回家。最後,當他攢夠了養家的錢,便返回家鄉,不管他去的是南洋群島還是加利福尼亞,結果都一樣。如果他在活著時未能回家,那麼他至少會做好安排,讓自己的遺體在故鄉土地上得到一片小小的墓地。(衛禮賢:【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蔣銳譯)

我曾訪問過太湖中的半島――東山,在那裡見識了王鏊所傳承的家風。此人生前號稱『海內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他作爲普通官僚的後代,經由科舉高中而入朝爲官,卻能在險象環生的明代政治中,激流勇退而蔭佑子孫;甚至直到近世,這個東山王家仍因重視子孫的教育,退可以確保家族成員的知書達禮,進可以跟科舉制度去構成良性互動,從而保持著家族的綿延與興旺。這絕對是需要大智慧的,只可惜此間所暗含的智慧內容,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總結,不然我們至少還會保有更多的文化基點。

還必須提到,儘管那的確是『特殊主義』的,卻又不可否認,中國文化的底氣和厚度,大多都保藏在這些傳統的世家中。出身於這樣的家族,當然更會講究地『穿衣吃飯』,不過這種『家學淵源』的教養,卻更表現在對高雅文化的傳承中。反之亦然,一旦蕩平了這樣的世家望族,自然會使社會更加平均化;然而在這種平均化的過程中,全社會最精緻深厚的文化階層,也會令人惋惜地化爲烏有,使整個文明都趨於『粗鄙化』。

更加重要的是,從生存價值的角度來講,儒家進一步認爲,家庭和家族作爲一個放大的、延續的自我,可以緩解和釋放個體對於自身死亡的焦慮,而絕不會心存『我死後管它洪水滔天』的妄念。換句話說,只要基於骨肉基礎的家庭還存在,那麼,死亡所帶來的人生有限性,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超越――哪怕這種超越仍然難免是有限的,但它仍會帶來相當積極的文化成果。

儒學還非常有道理地認爲,人生的快樂不僅在於個人,而且在於人際或人與人之間,於是當然也蘊含於家庭之中。所謂的『吾與點也』,所謂的『孔顏樂處』,都含有這個意味。所謂的『每逢佳節倍思親』,也同樣說明了這一點。反過來說,一旦失去了這種庇護的安樂窩,個人就會變成孤獨的個體,罹患癌症的機率就會增加很多。


來源:中國青年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