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自己的家庭怎麼重要,它的內涵也不能無限地膨脹 由此而辯證地看,『家族傳承』這樣一個念頭,既可以是很有社會責任感的,也可以是全無責任感的,既可以是純屬自私的行爲,也可以是出於公心的活動。也就是說,人們完全有可能在謹慎的平衡與制約之下,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像小心翼翼地維護其他必要的社會單位如社群、民族一樣,去充滿愛心地來呵護作爲基本社會單位的家庭。 此中關鍵就在於,一定要讓家庭這個社會單位,跟其他的社會單位,保持一種良性的互動、平衡和比例,從而既保證自己家庭的和諧,又保證整個社會的和諧。在這個意義上,就可以跟著再發揮一句:其實『家族傳承』這樣的想法,既可以是很有文化意蘊的,也可以是毫無文化可言的。 而社會所希望達到的『和諧』,也絕不是建立在噤口不言上,而是要建立在社會成員的誠心『互饋』上。我們的先人早就看到了這些,因爲那幾乎可以算是一種社會『本能』: 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人於己,然後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愨而女貞。六者教之致也,布諸天下四方而不窕,納諸尋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禮,立之以義,行之以順,則民之棄惡如湯之灌雪焉。』 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公曰:『何謂賢人?』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閑,行中規繩,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道足以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孔子家語】) 必須記得,儘管家庭是最基本的社會單位,可它又是最微小的社會單位。正因爲這樣,無論你自己的家庭怎麼重要,它的內涵也不能無限地膨脹。如果某個家庭蓋過了社群,就使得社群里的其他姓氏,乃至出了五服的本姓後裔,都成爲事實上的『家奴』;進一步說,如果某個家庭蓋過了國家,則國家就淪爲『家天下』,就成了專制主義的代名詞。 更進一步說,我們就此所付出的心力,還不光要維持人際之間的和諧,包括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和諧,還要讓我們的家庭,去協同其他的社會細胞,一起維持它們跟自然之間的和諧――而這就要涉及晚近興起的動物倫理和生態倫理了!也就是說,即使在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單位,也必須具備『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道心,也必須培育『廓然大公』的德性。 唯其如此,對於家族文化的重新與重建,才是符合時代潮流的,才談得上是從社會細胞的水平上,最終恢復和強化固有的文明肌體,從而讓我們的社會,重新步入良性和永續的發展軌道。 最後,還想再來發揮這樣的暢想:作爲傳統文化的有機部分,一旦中國獨特的家庭文化,能夠創造性地重建與發揮,那麼就存在這樣的可能:它無論作爲生活單位,還是作爲生產單位,無論是作爲血緣關係,還是作爲協作企業,都有可能在現代性的激發下,煥發出新的制度靈活性,從而創造出迥然不同於當今華爾街的中國企業文化。也就是說,它也許會不再鼓勵短期行爲,從而更加注重長線投資和珍惜寶貴資源,它也許會不再產生純粹的食利者階層,從而號召共同操勞、堅守和承當,從而真正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之路來。 果然能做到這些,則我們將要進行的家庭文化研究,便無論怎麼去高度評價,也都並不過分。 (作者:劉東 清華大學教授、國學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