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從詩註裡學生就可以獲取重要信息,詩人在奔波流離之後寫的這首詩。這對於學生準確分析作者在詩歌中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找出『詩眼』 閱讀內容,尋找與試題有關的詞句,將詩眼提取出來。弄清詩歌的意象,再回頭探尋詩歌意境,體會詩歌的意趣。 例如,趙師秀的【約客】: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前句寫出對客人失約的強烈不滿,而『閒敲』二字看似『閒』,卻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等人的萬分焦急。 例如:王建的【雨過山村】首聯的『一兩家』,準確地寫出了山村居民點分散,人稀稀落落的特點。而『婦姑相喚浴蠶去』後,只剩下中庭的梔子花在靜靜的開放,人呢?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借景寫人,以閒襯忙,以靜襯動。全詩的意境便展現出來了。 總之,找出詩歌的意象,這是鑑賞的起點。體會詩歌的意境,是賞析的關鍵。 五、強化書面表達,注意邏輯條理 考生對於一首詩歌往往有一定的見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諸語言,學生的思維卻大打折扣,寫出的鑑賞文字缺乏邏輯性、條理性,不能準確地運用有關的詩歌鑑賞術語,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從閱卷效果來看,閱卷教師也往往喜歡那些卷面清爽、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的答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分點答題,點後例證。採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標誌明顯的樣式,往往會得到條理清晰的評價。 2.就詩論詩,不枝不蔓。強調對詩歌本身的理解,答題時一般無需引經據典,泛泛而談。 3.適當運用鑑賞術語。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而意無窮』等鑑賞術語,使答案顯得更技高一籌。 來源:博覽群書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