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南京大學潘知常教授在【水滸傳】主題論壇會上表示:如果重評四大名著,【水滸傳】、【三國演義】很可能被踢出局,【金瓶梅】則應該入選。
話題一出,引起學者和網友的討論,有學者認爲:『四大名著本非嚴格的文學史概念,甚至比不上唐宋八大家的嚴謹,如唐宋八大家,大部分人認爲可以代表唐宋散文的成就,但是依然有爭議。其實,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概念,沒有必要去拿它衡量明清文學的成就,不論是四大,還是幾大,都只是一種說法,【金瓶梅】當然可以入選,但未必一定就要四大。傳統小說在今天的困境在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明清小說不僅是過去的遺產,實際上它一直在參與當代文化現象的建設,是現代文化所不能迴避的。』 網友們對於四大名著的問題討論也很精彩,紛紛列出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理由,也有網友認爲:四大名著應該有當代的作品,如【鹿鼎記】、【杜拉拉升職記】等應該進入四大名著。 對此,晨報採訪了人民大學文學院院長孫郁,孫郁表示:『評幾大,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個傳統習慣,各個時代的不同,人們評價的眼光也會有所不同,但是要達成一個共識,恐怕很難。』 評幾大難以概全 北京晨報:對於重評四大名著的說法,您怎麼看? 孫郁:中國人有個傳統的思維,習慣評價幾大,四大、十大、八大等,各個領域都有,比如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再如唐宋八大家、燕京八景等,其實燕京何止八景,唐宋也不止八大家,這種評價、選擇更多是後人對於前人的一種習慣性總結,很難真正全面涵蓋,多是見仁見智,各有不同。另一方面,『五四』以後,人們開始重新發現明清小說,眼光與傳統已有不同,但是能否達成共識,這很難說。 北京晨報:討論引起了許多人對於明清小說的重新評價,如【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等,對於這些名著,您有何評價? 孫郁:不同的人看同一部作品,也會各有所得。就我個人來說,還是很喜歡【水滸傳】、【三國演義】的,對於認識歷史有很好的價值,把傳統中好的壞的都寫出來了。【金瓶梅】的審美價值則很特殊,它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對人性的失望,是一部憂患之書。還有一些其他的作品,也都各有特點。 北京晨報:有沒有您最喜歡的? 孫郁:我最喜歡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本書對於知識分子、對於社會風氣的描述讓人震撼,它寫出了傳統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的無用,對後來魯迅這一代作家影響非常大。【聊齋志異】也不錯,這本中國民間的奇幻小說,想像力非常豐富。此外,還有些總體水平不太高,但也不乏精彩之處的作品,如陳天華的【獅子吼】,其中有一些章節非常好。 孫郁:傳統中也有外來文化 近年來,國學被許多人一再提倡,但是作爲文學的經典――小說,引起的關注並不多。這一次學者提出重評四大名著,使人們重新矚目傳統小說。 有批評者認爲,『中國現代小說的理念來自西方,和傳統小說完全不同』,那麼在今天,又如何對待傳統小說?孫郁說:『文學從來都是開放的,中國的傳統社會如此,現代社會也是如此。完全放棄傳統小說不可能,但是完全回到傳統小說也不可能,未來的路,應該是融合。』 傳統文人太功利 北京晨報:有批評認爲傳統小說價值不高,傳統小說更多是後人賦予的價值,在當時並不能得到多數人的認可,您怎麼看? 孫郁:首先,傳統小說在當時代確實很難得到主流知識分子認可,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它的價值不高。實際上,中國文學,從【詩經】到唐詩宋詞、明清小說,都是起源於民間。很多明清小說都是說書人創作,後來經過文人的整理。其中原因,我覺得是中國的讀書人功利性太強了,讀書就是爲了當官,關注更多的是上層社會,對於底層的民生關注太少。往往只有那些失意的讀書人才會去關注底層生活,他們的寫作也並不爲版稅什麼的,更多是一種超功利的,這種超功利的寫作,不被上層階級所重視,但是總能夠出現偉大的作品。實際上,偉大的作品大多都是從底層出現的,是描述底層人群苦難的,古代如此,近代也是,比如魯迅。 北京晨報:但是唐詩宋詞,最後也都被主流知識分子所認可和使用了。 孫郁:確實如此,這也是中國文學的一種普遍現象,從底層到上層,再到宮廷,比如京劇,本是民間意識,後來徽班晉京,成爲上層流行的藝術。中國的文學也都如此,底層流行之後,逐漸被文人所雅化。但是一雅化,就往往變得假了,沒有了草根時代的那種力量。 來自西方的現代小說 北京晨報:小說是否也是如此呢?在今天小說成爲文學的主流,是否也是雅化的結果? 孫郁:當代小說和傳統小說其實並不是淵源相承的,形式和理念主要來自西方。從形式上來說,剛開始中國人並不會寫西方的小說,很多人學習日本,但是日本本身也是學習西方的,日本一些知識分子嘗試用西方小說的形式去表現對日本生活的感受。後來這種形式也影響了中國的學者,如魯迅那一代人,他們找到的方式是寫鄉土。在理念上也與傳統小說不同,1918年胡適寫了一篇文章說什麼是現代短篇小說,這篇文章中就談到了許多現代小說的理念,結果沒多久,魯迅的【狂人日記】就出來了,比胡適說的更進一步。 北京晨報:那麼是否可以說傳統小說對現代來說已經沒有意義呢? 孫郁:當然不是沒有意義,可能今天的人們很難再像傳統時代那樣寫小說,因爲語言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等,傳統小說敘述方法中的古典韻味很難再有,但是傳統小說蘊含著中國人基因里最生動的感受,它不僅是歷史,也是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不能忘卻的東西。 新時代並不拒絕傳統 北京晨報:很多網友討論名著,覺得應該把【鹿鼎記】、【杜拉拉升職記】等放在裡面,似乎讀傳統經典的人已經不多了? 孫郁:年輕人的閱讀我不太了解,說不好他們都讀什麼書。不過我覺得閱讀是自由的,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不同的書,各有它的長處,讀者可以在其中獲得不同的閱讀感受,審美情趣,不必去要求一定要多讀什麼少讀什麼。 北京晨報:這些年來一直有人提倡讀經,是否未來也會有人提倡讀傳統小說呢? 孫郁:提倡當然可以,年輕人應該讀一點兒傳統小說,但這不應該是強迫性的。實際上在今天,傳統小說也並非真的消失了。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家,他們尊重傳統,學習傳統小說的寫法,從傳統小說中借鑑一些優秀的東西,比如莫言、賈平凹、劉震雲等,他們的作品不少都帶有傳統小說的一些特徵,讀起來感覺也非常好,並且也有非常多的人喜歡。所以說,現代小說雖然其形式理念最開始是來自西方的,但是也並非全沒有傳統的東西,而是互相交融,互相借鑑和學習。 文學要不斷融合 北京晨報:現在很多人都在提倡回歸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小說是否也可以呢? 孫郁:誰也回不到過去,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人們的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回到過去太難。但是應該借鑑,好的東西總是有價值的,不應該放棄。而且傳統也有老傳統、新傳統,『五四』以來的文學也是一種傳統。這些老傳統、新傳統中都有好的東西,也都有需要注意的問題。未來的文學,一定是各種都有的,新的、老的,傳統的、現代的,中國的、西方的,不會是單一的形式。 北京晨報:會不會有一種我們所獨有的東西呢? 孫郁:從來沒有什麼是獨有的。傳統文學就是獨有的嗎?也未必,比如說書、戲劇、古典小說等,這些大都和佛經的翻譯有關。再往前【詩經】、【楚辭】是獨有的嗎?那也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所以,不要把傳統當成固有的,一成不變的,一開始就如此的,傳統本身也是自己的經驗和外來文化不斷融合形成的。而且,文學本身也是開放的,世界上所有偉大的作家,都是如此,沒有哪個是封閉的,他們都在學習其他文化優秀的地方,不斷地融合,匯成一爐,我們的文化也應如此,這樣才會有更好的作品,更好的作家出現。 晨報記者 周懷宗 ■相關閱讀 四大名著的演進 『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書』,中國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這種說法。李漁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中稱:『馮夢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當時已有『明代四大奇書』的說法,即【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金瓶梅】。明末清初之際,『四大奇書』的提法已得到相當的固定和流行。清代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被公認是中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取代了【金瓶梅】,四大奇書至此定型。 而『四大名著』全稱『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是『四大奇書』的現代說法。 來源:北京晨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