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論中國社會轉型中的道德修養策略(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2-7 17:44| 發布者: 沙坡| 查看: 2562| 評論: 0|來自: 光明網理論

摘要: 道德個體的心性覺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養所要推崇的某種境界,而達此境界的道德修養方法、途徑及其過程在本質上則既受制於人們生活所依的微觀生存處境,更受制於人類發展所處的宏觀社會形態。放寬到這樣一個認知框架 ...
道德個體的心性覺解、人格提升是道德修養所要推崇的某種境界,而達此境界的道德修養方法、途徑及其過程在本質上則既受制於人們生活所依的微觀生存處境,更受制於人類發展所處的宏觀社會形態。放寬到這樣一個認知框架下來談道德修養,目的在於將作爲人類道德實踐活動之傳統方式的道德修養置於一個恰當的社會語境進行討論,以給予其道德社會學的重新關注,而不是褊狹地將其嵌套在某種既定話語下進行傳統式的個體道德解讀。由此看來,道德修養與中國社會轉型是一個尚不爲學界關注但卻兼具理論和實踐雙重意義的倫理學問題。任何企圖脫離社會生活歷史進程的道德修養,無異於自我放逐和自我邊緣化。伴隨人類生活公共化與異質化的演進,原本植根於同質性社會形態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體系已欠活力,順應現代社會異質化與公共化的轉型之勢,從封閉走向開放,以構建一種合乎當代中國公民社會生活方式語境中的道德修養理論,乃是筆者想要言說的重要理論旨趣。
    一、中國傳統社會形態中的道德修養
    從社會的性質和形態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主要可分爲兩類:同質性社會與異質性社會。同質性社會通常表現爲社會民眾歸屬於共同的政治共同體,並擁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認同、理想信仰和價值追求;異質性社會中的民眾雖然在信仰、價值和認同等方面存在差異,但依然能夠謀求其基本的價值共識和文化理解。『家國』一體的制度安排和封建的自然經濟構築了中國傳統的同質性社會形態,即:維繫整個國家機器運轉的宗法血緣關係,不僅加固著君權與族權的聯盟,而且也構築著君主意志轉變爲社會意志的基本通道,從而使多地域、多民族的中國華夏大地形成了基本雷同的社會結構、倫理綱常及其可溝通的行爲方式。這種同質性社會形態成就了以『成德、成性』爲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觀念:既有西周的『敬德配天』、『修德配命』之說;先秦儒家的『存心養性』、『反身自省』的『內在功夫』;宋明理學家的『居敬窮理』和『省察克治』的『向內求索』;還有老子的『滌除玄覽』、『致虛極、守靜篤』、釋家的『覺悟』、『漸悟』、『頓悟』;等等。無論是儒家主張的內省自身、格物致知以成聖賢,道家堅守的致虛極、守靜篤以返璞歸真,抑或是釋家力行的淨心覺悟以求『修煉成佛』,都在向世人澄明這樣一種鏡像:中國社會的傳統道德修養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其『推己及人』的社會價值旨向,但終因其片面推崇『誦讀經書』、『頌經參禪』、『坐而論道』、『三省其身』,以實現道德個體心性覺解的道德修養方法及其修養過程,就已然將作爲人類道德實踐活動方式的道德修養僅僅視爲一種可以遠離轟轟烈烈的社會實踐,以內省、自責、內修、悟道爲主要方式的私人生活領域的心性求索。這種與中國傳統社會形態的同質化結構相適應的傳統道德修養具有強烈的依附性、內向性和精英性的文化特質。
    依附性是浸透著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方法、途徑、境界及其全過程的基本文化特質。在『家國一體』和封建自然經濟的中國文化傳統氛圍中,道德修養一般總是以位高權重者爲引領、以長者匡正晚輩爲秩序,從而爲維持既有社會秩序鍛造出一代又一代謙卑溫順的依附性『臣民人格』。其次,以『成德、成性』爲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的諸多之道,均以內向度的人性回溯爲精神歸宿。無論是主張抵達內心善的儒學,還是覺解或頓悟某種虛極境界的老莊學派,都始於人自身向善的欲望、執於『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的『內自省』的修身功夫,止於盡心知性,回覆人之本性的境界。以儒家、老莊爲代表的這種『爲己』的心性修養之學,是一種向內用力,而非向外求利的道德追求。最後,以『成德、成性』爲境界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作爲對人及其生命存在意義的終極目的性價值理解的推崇,有助於構築並促進人生精神世界的完善和至善,儘管因其人生哲學基礎具有強烈的精英主義傾向和權威主義依賴,對多數平民百姓來說它還只是一種具有某種虛幻鏡像的奢侈品。
    二、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轉型社會的挑戰
    時至今日,社會轉型的發展語境已經成爲我們討論一切中國現象,包括道德修養現象無法擺脫的時代背景。按照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關於人類文明進步的理論,我們可以將社會轉型理解爲是一種需要接受『靈魂的分裂』的挑戰及對挑戰的回應過程。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社會轉型的挑戰已成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中的經驗事實。以社會存在方式及其變遷的歷史眼光鳥瞰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遭遇『靈魂的分裂』情景中所直接承負的諸多挑戰,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佐證。
    首先,依附性的『臣民人格』遭遇個性張揚的挑戰。在與傳統倫理文化和人格範型相適應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中,民眾個性在整個社會格局或者說漫長的封建社會演變中是個隱形而不彰顯的存在體。產生並服務於封建自然經濟爲基礎的同質性社會結構的中國傳統道德修養文化,無論是其原生形態,還是秦漢以後的流變形態,本質上只是一種奉行人身依附關係的、塑造模具式系列道德人格的宗法等級道德修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與傳統社會雖有本質差異,但在道德修養方法和途徑策略上已然還是以一種國家倫理的『獨特權威』繼續強化著經過改良過的種種新型依附關係。由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所推動的中國現代化所帶來的,以個性張揚和人的解放爲特徵的異質性轉型社會,打破了同質性社會諸要素及其相互關係之間的可通約性格局,呈現出多元、多樣、多變的不可通約性的文化特徵。換句話說,傳統的依附性道德修養范型或系統對現代人的約束力日漸式微或近乎塌陷。異質性社會由於削弱甚至消解了外在於具體道德主體的唯一性、權威性規定,使道德主體得以贏得獨立性人格以及自由價值的認知與判斷空間,從而打開了傳統道德修養被禁錮的封閉之門。
    其次,內向性的『盡心知性』遭遇公共領域的挑戰。作爲傳統道德修養根基的儒家倫理之目的在於追求個體之德的圓滿,所謂『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荀子・勸學】)的『慎獨』境界。與傳統社會私人領域獨大的狀況不同,現代社會的政治民主、經濟自由與文化多元不僅造成了德沃金所說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的明顯界分,而且促成了公共領域的不斷擴張。廣闊的『公共空間』使現代人在自由與個性得以充分彰顯的同時,發生著與私人領域之外的人、物、事之間更爲密切的公共關係。然而如何與陌生環境共生、與不同人群共存、與時間流動共進?傳統的以純粹追求自我人格的心性覺解,或者片面局囿於對熟人領域的道義承諾爲宗旨的『盡心知性』內向性道德修養體系已力所不及。人們生活世界所顯示出的公共取向和公共意義,極大地拓展了人們對道德修養的認識論視域:在公共生活日益擴張的今天,我們不僅需要獨具的個性、卓越的私人美德,而且更加迫切地需要基於現代公共生活要求,符合個體社會身份與公共角色的職業化、專業化的公共美德。諸如:基於政治參與所需要的正義感,基於人際交往所需要的平等、誠信、寬容、明禮守法,基於公民身份所應當具備的愛國主義、法制意識等等。顯然,這種認識論的轉向再一次撼動了囿於狹小私人領域的『盡心知性』的內向性道德修養的根基,從傳統相對封閉的私人領域走向開放廣闊的公共領域已成當代中國社會道德修養的選擇路徑。
來源:光明網理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