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改革開放前,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已經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那麼,改革開放前後這兩大階段的探索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改革開放後開闢的,而不是改革開放前開闢的?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在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問題上,毛澤東是第一人。他不僅提出了『第二次結合』這一命題和『以蘇為鑑』的要求,而且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發表了【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提出了一系列切合中國實際的科學觀點。但是,可惜的是,在毛澤東晚年,他自己離開了正確的探索思路,特別是提出了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基本路線,發動了『文化大革命』,並且時間長達十年之久,一直到他臨終前還堅持認為這是他一生做的『第二件大事』。因此,我們在敘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歷史時,必須從毛澤東講起,而且要講充分,但不能講這條道路是在他領導下找到和開闢出來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尊重歷史。 歷史事實同時也告訴我們,找到和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是鄧小平。他不僅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個命題,而且在總結中國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同時,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創立毛澤東思想,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偉大成就以及艱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取得寶貴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來源:中國網文化中國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