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屏障黃河文化的萬里長城(1)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30 22:51| 發布者: 夏知| 查看: 1850| 評論: 0|來自: 歷史春秋網

摘要: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觀之一。它以氣勢雄偉、歷史悠久、工程艱巨而聞名於世。   在我國的歷史上,萬里長城既是無可比擬的防禦工事,又與北方多民族的經濟與文化密切相關。   此外,沿長城 ...
中華大地上的萬里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觀之一。它以氣勢雄偉、歷史悠久、工程艱巨而聞名於世。
  在我國的歷史上,萬里長城既是無可比擬的防禦工事,又與北方多民族的經濟與文化密切相關。
  此外,沿長城西去,連綿不斷的亭障烽燧還起到了維護古代『絲綢之路』的不斷發展,使起源於黃河流域的文化得以不斷向西方傳播,同時又從西方相繼引進外來文化,使中土文化益增光輝。
  長城的建築,早在秦始皇以前就已開始。公元前七世紀,楚有方城。【春秋】僖公四年(前656)【傳】曰:『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杜注】:『方城山在南陽葉縣』。【漢書・地理志】謂:『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 
  公元前四世紀左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1秦昭王築長城。『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築長城以拒胡』2。燕亦築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4秦始皇於西北沿河置塞及沿黃河、陰山設立亭障要塞。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並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爲三十四縣,城河上爲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5三十六年(前211)『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6以『拜爵一級』鼓勵平民遷徙。
  漢高祖本紀二年(前205)『繕治河上塞』,可說是最早的漢塞。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取河南地,築朔方。復繕秦時蒙恬所爲塞,因河爲固』7。
  漢代長城較秦長城更有所發展,共築了外長城,是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漢武帝大力修築長城的西部,是在張騫通西域之後。【漢書・西域傳】講得很清楚:『秦始皇卻戎攘狄,築長城,界中國,然西不過臨洮。漢世至於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始終不渝,『持漢節不失』。張騫『身所至者大宛(費爾千納盆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大夏(巴克特里亞王國)、康居(塔什干、楚河一帶,巴爾喀什湖西南),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8張騫在大夏時,見『市之身毒國(印度)』的『邛竹杖蜀布』。
  『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9張騫於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共十三年,出發時一行百人,歸來僅張騫與堂邑父生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發現和考察、證實和訂正了有關西域諸國地理、歷史、政治、經濟、交通、習俗等的情況,詳見於【史記・大宛傳】、【漢書・張騫傳】、【西域傳】的記載,極大地拓展了對『絲綢之路』的認識。元朔六年(前123)封張騫爲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三年(前115)張騫及副使再次出使西域,到達烏孫(巴爾喀什湖東南),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這些副使通大夏等國之後,並與各國使節一道回到長安。從此,西域諸國開始與漢正式往來。歷史記載說:『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10史學家司馬遷、班固稱譽張騫爲『鑿空』之舉(注曰:『騫始開通西域道也』)。張騫兩次西域之行,開通了舉世聞名的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中國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創了新紀元。爲了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發展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漢王朝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經營河西走廊。
  漢武帝於元期二年(前127)取河南地,於元狩二年(前121)取河西地。河西四郡爲通西域唯一要道。南有祁連山,北接沙漠,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延伸一千餘公里,南北寬數十公里至一、二百公里不等;這一狹長地帶爲通西域的天然走廊。
  【漢書・西域傳】載:『始築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後稍徙民充實之,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列四郡,據兩關(玉門、陽關)焉。』
  (一)令後以西至酒泉【史記・平準書】曰:『又數萬人渡河築令居,初置張掖、酒泉郡』。集解引『徐廣曰:元鼎六年(前111)』。【後漢書・西羌傳】謂:武帝元鼎六年伐羌後,『乃渡河、湟,築令居塞』。
  (二)酒泉以西至玉門―一元初四年(前107)。【史記・大宛傳】:『封(王)恢爲浩侯,於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集解引『徐廣曰:元封四年封浩侯』(見漢書・功臣表)。
  (三)玉門西至鹽水或鹽澤(羅布泊)。【史記・大宛列傳】:『漢已伐宛……歲余[天漢元年(前100)]……而敦煌、酒泉置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漢書・西域傳】:『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漢武帝在十餘年間,修築了兩千多里長的河西長城。【漢書・趙充國傳】載:『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餘里,乘塞列燧』。
  (四)漢武帝又進一步發展長城的布局。太初三年(前102)築居延塞。【漢書】武帝太初三年本紀:『使疆弩都尉路博德築居延』。『築居延』即指築弱水沿岸的障塞亭障。設縣築塞重在衛酒泉、張掖。【史記・大宛列傳】曰:『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
  (五)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徐自爲築五原塞外列城。【漢書】武帝太初三年本紀云:『遣光祿熏徐自爲築五原塞外列城,西北至盧朐』。【史記・匈奴傳】曰:『漢使光祿徐自爲出五原塞數百里,遠者千餘里,築城障列亭至盧朐』。徐自爲所築塞外列城,【漢書・地理志】五原郡陽縣下注云;『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河城,又西北得宿虜城』。
  (六)漢於鹽澤以西起築亭障。爲了發展西域諸屬國的生產,保護通往西方交通要道,漢王朝又開始了從敦煌、樓蘭以西列城、烽燧的修築。
來源:歷史春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