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至今保留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的壁畫和塑像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構建築5座。洞窟鑿於鳴沙山東麓斷崖上,上下五層,高低錯落,鱗次櫛比,南北長1610米,它最大者40餘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爲泥質彩塑。壁畫內容有佛像、佛教史跡,經變等題材。莫高原是歷史的畫卷,保存了絲綢路上重要的歷史印跡。在三二三窟有初唐大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
新疆拜城縣克孜爾千佛洞被認爲是我國最早鑿建的大型石窟。這裡自古就爲佛教勝地。克孜爾石窟大約始建於公元三、四世紀。現存236窟,窟形完整的有135窟。現存壁畫5000多平方米,僅次於敦煌的壁畫寶庫。其中有描繪絲綢之路貿易的盛況,都爲龜茲畫家所作。克孜爾石窟爲研究古代新疆、佛教文化、龜茲的歷史與藝術等,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位於秦嶺山脈小隴山中,風景優美,崖壁陡峭,『鐫石成佛,石龕千室,雖自人力,疑是神功』。這裡保存後秦(公元四世紀)至清代的塑像7800餘尊,壁畫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個洞窟中。麥積山石窟分東崖和西崖,東崖現存54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東西崖間架設飛橋棧道。窟內各時期的塑像,體現了我國古代雕塑家高度的藝術成就。 雲崗石窟在大同城西武周山北崖。現存主要石窟大部分鑿於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之前。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造像51000餘尊,爲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勢雄偉、內容豐富多彩稱著。吸收並融合佛教藝術精華。在我國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絲綢之路沿線有相多喇嘛教、伊斯蘭教的著名寺院。 塔爾寺位於西寧市漢中縣魯沙爾蓮花山坳,是喇嘛教格魯派(黃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他五大寺院爲:拉卜楞寺、哲蚌寺、色拉寺、噶登寺、札什倫布寺)。爲紀念黃教鼻祖宗喀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於宗喀巴誕生地興建,萬曆五年(1577)落成,以後陸續增修,組成殿宇、經堂、佛塔、僧舍、學院、藏漢民族形式的宏偉建築群。其中大小金瓦殿屋瓦鎦金,光彩奪目。每年藏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觀經大會,當地各族人民多聚會於此,展出的酥油燈花,組成【釋迦牟尼本生故事】、【文成公主入藏故事】等情節,造型精巧,色彩絢麗。酥油花、壁畫與堆繡爲塔爾寺『三絕』,是我國藏族獨具特色的藝術上品。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有宏大肅穆的艾提朵清真寺,它是南疆地區規模最大的專院,也是全疆伊斯蘭教活動中心。『在中亞與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齊名,一向受到穆斯林的尊崇』。34 始建於回曆846年(1426),多次重修擴建,全寺占地16800餘平方米,全寺由禮拜寺、教經堂兩部分組成。禮拜堂面積2600平方米,磚紅色門樓高12米,邊廓環以穹形壁龕,門牆左右爲圓柱形,磚砌尖塔高18米,塔頂上立有象徵伊斯蘭的新月圖案。每當肉孜節和古爾邦節來臨之際,廣大穆斯林群眾,載歌載舞,舉行盛大的慶典。 萬里長城沿線的名勝古蹟,顯示出長城南北各民族共同創造出古代文明的輝煌業績。 自張騫出使西域,『鑿空』之舉,溝通絲綢之路之後,絲綢之路還有著名人物,他們遠離故土,背井離鄉,穿馳在高山峽谷,跋涉於浩瀚戈壁,爲了求經留學,爲了傳播友誼,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他們在絲綢路上,名垂青史。 中國僧侶始入印度求經者及赴印度留學的先行者,則爲法顯。 釋法顯,姓龔,平陽武陽(山西襄陽)人。三歲度爲沙彌,20歲受大戒,志行明敏,儀軌整肅,『常慨經律舛闕,誓志尋求』。35東晉隆安三年(399)法顯與同學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發自長安,西度流沙,在四顧茫茫,莫測所之的大沙漠,他們『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冒死直過險灘,至於蔥嶺。次度小雪山,慧景在風暴中凍死。復自力孤行,遂過山險,凡歷經歷三十餘國。至天竺(印度) 求法,曾遍歷北、西、東、中天竺。於摩竭提波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訶僧祗律,又得薩婆多律,抄雜阿毗曇心線經、方等泥洹經等梵本。法顯留三年,學梵語梵書,方躬自書寫。於是持佛像,寄附商客,到獅子國(錫蘭)。法顯同旅十餘,或留或亡。 停二年,後得彌沙塞律,長阿含及雜阿含及雜藏等梵本。既而附商人大船,循海而還。達耶婆提國(爪哇),停五月。復隨他商抵青州長廣郡牢山(青島市東北嶗山)。次年造京師(晉安帝義熙十一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就外國禪師佛馱跋陀於道場專譯出摩訶僧祗津、方多泥洹經、雜阿毗曇心論,垂有百餘萬言。法顯既出大泥洹經,流布教化。其餘經律未譯。後至荊州,卒於辛寺,年86歲。 法顯出國不僅帶回大量佛教經卷,而且根據沿途見聞,撰成【佛國記】。【隋書・經籍志】記載:『佛國記一卷(註:沙門釋法顯撰)法顯是中國僧侶入印度求經的第一人。【佛國記】是我國最早的陸海交通記錄,擴展了地理視野,促進了友誼交往和文化交流;而且是一部研究絲綢之路、研究犍陀羅三王朝和印度芨多王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佛國記】已有英、法、日等國譯本。法人萊麥撒(Abel Remusat)於1836年譯成法文,於巴黎出版。英人畢爾,(Samuel Beal)於1869年譯成英文,於倫敦出版。外人研究中國佛學,以畢爾爲重要學者。英國漢學家理雅各(J.Legge)於1886年復譯成英文,出版於牛津大學。注釋甚多,最爲佳譯。英國漢學家翟理思(H.Giles)亦有【佛國記】譯本。東西洋學者研究頗多。 玄奘通稱三藏法師,赴天竺取經,爲從講學,學成回國。爲唐代著名佛教學者,法相宗創始人,卓越的佛經翻譯大師,傑出的旅行者,開創了中印友好的新紀元。 玄奘本姓陳名t,洛川 氏人(今河南偃師縣)。 來源:歷史春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