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至今保留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各代的壁画和塑像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唐宋木构建筑5座。洞窟凿于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上下五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南北长1610米,它最大者40余米,最小者高不盈尺。造像均为泥质彩塑。壁画内容有佛像、佛教史迹,经变等题材。莫高原是历史的画卷,保存了丝绸路上重要的历史印迹。在三二三窟有初唐大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凿建的大型石窟。这里自古就为佛教胜地。克孜尔石窟大约始建于公元三、四世纪。现存236窟,窟形完整的有135窟。现存壁画5000多平方米,仅次于敦煌的壁画宝库。其中有描绘丝绸之路贸易的盛况,都为龟兹画家所作。克孜尔石窟为研究古代新疆、佛教文化、龟兹的历史与艺术等,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位于秦岭山脉小陇山中,风景优美,崖壁陡峭,“镌石成佛,石龛千室,虽自人力,疑是神功”。这里保存后秦(公元四世纪)至清代的塑像78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分布在194个洞窟中。麦积山石窟分东崖和西崖,东崖现存54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东西崖间架设飞桥栈道。窟内各时期的塑像,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塑家高度的艺术成就。 云岗石窟在大同城西武周山北崖。现存主要石窟大部分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之前。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势雄伟、内容丰富多彩称著。吸收并融合佛教艺术精华。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沿线有相多喇嘛教、伊斯兰教的著名寺院。 塔尔寺位于西宁市汉中县鲁沙尔莲花山坳,是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他五大寺院为:拉卜楞寺、哲蚌寺、色拉寺、噶登寺、札什伦布寺)。为纪念黄教鼻祖宗喀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于宗喀巴诞生地兴建,万历五年(1577)落成,以后陆续增修,组成殿宇、经堂、佛塔、僧舍、学院、藏汉民族形式的宏伟建筑群。其中大小金瓦殿屋瓦镏金,光彩夺目。每年藏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观经大会,当地各族人民多聚会于此,展出的酥油灯花,组成《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文成公主入藏故事》等情节,造型精巧,色彩绚丽。酥油花、壁画与堆绣为塔尔寺“三绝”,是我国藏族独具特色的艺术上品。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有宏大肃穆的艾提朵清真寺,它是南疆地区规模最大的专院,也是全疆伊斯兰教活动中心。“在中亚与布哈拉、撒马尔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齐名,一向受到穆斯林的尊崇”。34 始建于回历846年(1426),多次重修扩建,全寺占地16800余平方米,全寺由礼拜寺、教经堂两部分组成。礼拜堂面积2600平方米,砖红色门楼高12米,边廓环以穹形壁龛,门墙左右为圆柱形,砖砌尖塔高18米,塔顶上立有象征伊斯兰的新月图案。每当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来临之际,广大穆斯林群众,载歌载舞,举行盛大的庆典。 万里长城沿线的名胜古迹,显示出长城南北各民族共同创造出古代文明的辉煌业绩。 自张骞出使西域,“凿空”之举,沟通丝绸之路之后,丝绸之路还有著名人物,他们远离故土,背井离乡,穿驰在高山峡谷,跋涉于浩瀚戈壁,为了求经留学,为了传播友谊,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他们在丝绸路上,名垂青史。 中国僧侣始入印度求经者及赴印度留学的先行者,则为法显。 释法显,姓龚,平阳武阳(山西襄阳)人。三岁度为沙弥,20岁受大戒,志行明敏,仪轨整肃,“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35东晋隆安三年(399)法显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发自长安,西度流沙,在四顾茫茫,莫测所之的大沙漠,他们“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冒死直过险滩,至于葱岭。次度小雪山,慧景在风暴中冻死。复自力孤行,遂过山险,凡历经历三十余国。至天竺(印度) 求法,曾遍历北、西、东、中天竺。于摩竭提波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得摩诃僧祗律,又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线经、方等泥洹经等梵本。法显留三年,学梵语梵书,方躬自书写。于是持佛像,寄附商客,到狮子国(锡兰)。法显同旅十余,或留或亡。 停二年,后得弥沙塞律,长阿含及杂阿含及杂藏等梵本。既而附商人大船,循海而还。达耶婆提国(爪哇),停五月。复随他商抵青州长广郡牢山(青岛市东北崂山)。次年造京师(晋安帝义熙十一年,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就外国禅师佛驮跋陀于道场专译出摩诃僧祗津、方多泥洹经、杂阿毗昙心论,垂有百余万言。法显既出大泥洹经,流布教化。其余经律未译。后至荆州,卒于辛寺,年86岁。 法显出国不仅带回大量佛教经卷,而且根据沿途见闻,撰成《佛国记》。《隋书・经籍志》记载:“佛国记一卷(注:沙门释法显撰)法显是中国僧侣入印度求经的第一人。《佛国记》是我国最早的陆海交通记录,扩展了地理视野,促进了友谊交往和文化交流;而且是一部研究丝绸之路、研究犍陀罗三王朝和印度芨多王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佛国记》已有英、法、日等国译本。法人莱麦撒(Abel Remusat)于1836年译成法文,于巴黎出版。英人毕尔,(Samuel Beal)于1869年译成英文,于伦敦出版。外人研究中国佛学,以毕尔为重要学者。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Legge)于1886年复译成英文,出版于牛津大学。注释甚多,最为佳译。英国汉学家翟理思(H.Giles)亦有《佛国记》译本。东西洋学者研究颇多。 玄奘通称三藏法师,赴天竺取经,为从讲学,学成回国。为唐代著名佛教学者,法相宗创始人,卓越的佛经翻译大师,杰出的旅行者,开创了中印友好的新纪元。 玄奘本姓陈名t,洛川 氏人(今河南偃师县)。 来源:历史春秋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