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類從印度攜回佛教經論凡五百二十夾,總六百五十七部,【慈恩傳】又載:玄奘奏以西域所得梵本六百餘部,一言未譯,望爲國翻譯,伏聽敕旨。帝曰『西京弘福寺有禪師,法師可就翻譯。』【舊唐書】載『詔將梵本六百五十七部於弘福寺翻譯,仍敕右僕射房玄齡、太子左庶子許敬宗,廣台碩學沙門五十餘人相助整比。高宗時造慈恩寺……入住慈恩寺。』
玄奘專事翻譯,精通梵文,能直譯、意譯,譯文忠於原意而且流暢,汨譯訛誤者,也重加翻譯。自貞觀十九年(645)至麟德元年(664)十九年翻譯,計共譯成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主要經論有【大般苦經】、【解深密經】、【大菩薩藏經】、【瑜珈師地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又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爲梵文,傳入印度。唐太宗爲寫【大唐三藏聖教序】,高宗又寫【大唐三藏聖教序記】,藉以傳揚佛教。 玄奘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艱辛條件下,『輕萬死以涉蔥河,重一言而之柰苑,春秋寒暑一十七年,耳目見聞百三十國』,寫成【大唐西域記】這部聞名於世的歷史地理名著。綜觀全書記述一百三十八國(行程五萬里,親身經歷的一百一十國和得自傳聞的二十八國)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地理形勝、城邑關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語言文字、交通道路、風土習俗等,內容十分豐富精彩,文筆嚴謹流暢,保存了大量中亞和印度等國的歷史地理資料,是研究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的瑰寶。現代考古工作者,根據【西域記】的記載,把王舍城的舊址、阿旃陀石窟和著名的那爛陀寺遺址,都已發掘出來。【西域記】有法文、英文、日文譯本和注釋本。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集大成的學者,開創了中印友誼與文化交流的新紀元,並將繼續起著不可估量的偉大作用。 著名學者對中國赴印度留學的高僧法顯、玄奘等給以高度的評價。印度著名印度歷史學家馬宗達(R.C.Majumdar)在【印度人民的歷史與文化】(The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Indian People)第一卷,對赴印高增法顯、玄奘、義淨評論說: 『三位都在印度許多年,學習了印度語,法顯和玄奘廣泛遊覽,幾乎游遍全印度。在這些方面,他們比希臘旅行家有無可懷疑的有利之處。』 在中世紀旅行家中,以所到地域之廣、見聞之多、貢獻之大而最享有盛名的是傑出的馬可・波羅(Marco Polo 約1254-1324),義大利威尼斯人,出生於巨商之家。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夏,年僅17歲的馬可・波羅隨父親和叔父從威尼斯出發。1272年上半年經土耳其東部,穿過伊朗北部,南下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改由陸路到中國去。經過伊朗的克爾曼(Kerman)、阿富汗的巴達赫尚(Badakhshan),翻越帕米爾高原,到達山脈的東北部,進入今新疆的喀什,走絲綢之路,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和東部綠洲,經葉爾羌河、和闐、車爾臣、羅布泊等地到達敦煌。36當年玄奘法師向印度本法,歸來時滿載佛教經典,過羅布沙漠,向敦煌前進。這是從漢朝以來中外交通的重要路線。玄奘曾取此道。玄奘後六世紀的馬可・波羅也正是走同一路線。然後北上,1275年到達元上都,受到忽必烈的歡迎。馬可・波羅勤學好問,不久就學會了蒙、漢語言,深受忽必烈的重視。他除在京城大都供職外,還被委以重任,巡視各省或出使外國。在國內,他足跡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及名城。大約在至元十四至十七年(1277―1280)他從北京出發、經由河北、山西,過黃河、自關中逾秦嶺至四川成都,西行至建昌,到西藏,渡金沙江,到昆明及江南一帶。【遊記】中有江南山青水秀、經濟發達等記載。1292年蒙古公主闊闊真下嫁波斯的伊兒汗王,波羅一家護送。自福建泉州啟航,經越南、馬來亞、蘇門答臘、爪哇、斯里蘭卡、印度等國。1295年回到義大利。 用法文寫成的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詳細介紹了歐洲往返亞洲的陸上交通路線,介紹了西亞、中亞、中國、南亞廣大地區的地理情況及社會經濟的繁榮和富庶,介紹東方高度發展的文明。特別介紹了中國的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 馬可・波羅父子三人的東方之行,不僅溝通了東西方文化和中意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這是東方與西方的旅行者爲尋求相互了解、增進友誼、發展經濟文化的交流而共同努力的結果,而且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因而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尊敬,也得到中國人民的永恆紀念。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極爲宏偉的工程建築。春秋戰國時代的長城、秦長城、漢長城,至今猶有斷續遺存,明代修築的長城仍依然屹立,被列爲世界上一大奇觀。爲了建解這一宏偉工程,多少勞動人民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血汗,甚至生命。我們緬懷各族勞動人民爲創造這一奇觀的豐功偉績。 萬里長城的修築,對中華民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北方多民族相互間交往日益頻繁,經濟與文化繁華與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和依存的關係。萬里長城在歷史上作爲古戰場防禦工事的一面已經成爲過去。『化干戈爲玉帛』,化古戰場爲新時代的錦繡河山,它賦予萬里長城以新的意義,在中華民族和睦友善的大家庭中,它起著發揚和激勵各族人民團結向上、奮發圖強、勇攀高峰的堅強意志。 長城還在維護古老中國對外開放起了重要作用,使古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使古中國與西方的文化經濟交流,淵源流長。時至今日,更加激發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1984年7月,【北京晚報】、【北京日報】、【經濟日報】提出:爲了維修長城開展社會贊助活動的倡議。這項倡議得到了中外學者專家和各界人士的支持。1984年7月24日【紐約時報】在頭版頭條刊登這一消息,並指出:『宇宙航行員從月球上回觀地球時,所見到唯一的人工構造物,就是萬里長城。』鄧小平同志專爲這項活動寫了『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題詞。國際友人、海外華僑、港澳台同胞熱情給予幫助。慕田峪長城的維修工程已經竣工。1985年進行山海關長城中心的全面修繕、金山嶺長城、黃崖關長城的維修。『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社會贊助活動還在廣泛開展,將以更加絢麗的光彩迎接海內外的佳賓。 有四處著名的城牆關隘列爲全國重點保護單位:山海關、居庸關雲台、八達嶺、嘉峪關。 1988年萬里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產。 1990年巴基斯坦著名歷史學家達尼教授率領世界上第一次對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進行大規模多學科的國際綜合考察活動時指出:將從『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國古都西安開始。達尼教授對中亞地區的歷史有專門的研究,並爲『絲綢之路』的考察作了特殊的貢獻。他對這條代表古代輝煌東方文化的『絲綢之路』極爲熟悉,並以此而感到自豪。他指出:『歷來講世界歷史主要講西方文明,這是不公正、不完整的。東方有過很發達的古代文明,只要看看「絲綢之路」給西方帶來了什麼就可以知道:絲綢、紙張、瓷器、火藥等都是從東方傳過去的。此外,講世界歷史過多地講戰爭和征服,這也不準確,經濟、文化交流更爲重要。戰爭造成破壞,交流促進了世界的發展。而「絲綢之路」正起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作用。』37 來源:歷史春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