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季,兵部尚書熊廷弼、孫承宗出任督師經略,從事山海防務。崇禎繼位,袁崇煥任兵部尚書兼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山海關成爲重防之地。崇禎六年(1633)在關城南、北各二里處建南、北翼城,從關城南、北增強防禦。在關城南老龍頭上,修築寧海城。
該城『面臨巨壑,背負大山,高枕長城之上,波澄萬里,嶂疊千重。』(【臨榆縣誌】)崇禎十六年(1643)在關外歡喜嶺高地上建威遠城,是爲山海關東線防守的前哨城。在關城西側建西羅城。東、西羅城成爲關城的前防後衛。至此,明代修建的山海關城作爲多城連環、互爲犄角之勢的軍事重鎮已告完成。 1.山海關城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隘。明代山海關的築城體系,採取以關城爲重點,以長城城牆相連接,構成點線結合,以點護線。燕山山脈縱貫境內,山巒起伏,地勢險要,重在扼守高地,以兩翼掩護關口,北側直上燕山,南側伸入大海,加強前哨堡城,控制入海隘口。山海關由關城、羅城、翼城、哨城七大城堡組成古城防建築群,成爲具有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格局,結構主次分明,建築造型宏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山海關長城是萬里長城最精華地段,具有嚴密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 據【臨渝縣誌】記載:『縣城高四丈一尺,厚二丈,周八里百三十七步四尺。土築磚包其外。門四,東曰鎮東,西曰迎恩,南曰望洋,北曰威遠,俱設重鍵。四門之外均築有瓮城。水門三,居東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積水。』『東門建樓高三丈,凡二層,上層廣五丈,下廣六丈,深各半之。有額曰「天下第一關」,相傳明蕭顯書,明初建。西門樓與東門樓同制,明初建。南門樓制同東、西,明嘉靖八年(1529)建。北門舊有樓,明天啟七年(1627)建。城多火災,故廢。奎光樓在城東南隅,明初建。威遠堂在城東北隅,明初徐中山欲建樓如奎光,旋歸京師,不果;嘉靖四十四年(1565)主事孫應光即故址建堂三楹,顏曰威遠,今廢。臨閭樓接東羅城北隅,牧營樓接東羅城南隅,均在東城上,明萬曆十二年(1594)建,爲防關頓兵之所。新樓在牧營樓南,明天啟六年(1626)建。鐘鼓樓在城中央,高二丈六尺,方五丈,穿心四孔,上建文昌殿,背魁星,前左、右鐘鼓。明徐中山(達)建於城中之北。環城爲池,深二丈五尺,廣十丈,周千六百二十丈,外爲夾池,深廣半之,瀦水四時不竭,四門各設橋,以通往來。』 2.羅城・翼城・哨城 據【臨榆縣誌】記載:『東羅城傅大城東關外,高二丈三尺,厚丈有四寸,周547丈4尺,門一,在城東,即關門,爲東南孔道,建樓於上曰服遠,水門二,角樓二,附敵樓七。』明萬曆十二年(1584)建,初設三門。『環城爲池,周四百有二丈九尺。』 志載:『西羅城傅大城之西關外,明崇禎十六年(1643)巡撫朱國棟請建,工未畢,遇改革中止。門一,在城西,曰「拱宸」。』 北翼城又名北新城,在邊城北水關北,高二丈有奇,周377丈4尺9寸,門二,居南、北二方。 南翼城又名南新城,在邊城南水關南,制同北翼城,俱崇禎六年(1633)巡撫楊嗣昌主建。 兩座哨城『威遠』居東,『寧海』居南。威遠城俗名『嗚咽城』,坐落在關城東的歡喜嶺高地上,『城高三丈,下L以石,四隅起台垛,城上女牆高五尺,周方七十步。正南爲城門,上鐫「威海」二字。城內北面起平台,延袤三丈,台左右蹬道各一。南面東西隅亦各有蹬道,隨其形勢,於四面城牆上下起大小磚洞廿一。(大洞廣八尺,小洞廣五尺,高皆丈)。城門外有小月城,高丈余,面西爲門。(其月城之東南隅與西南隅舊時各有磚洞,以內俱設睥睨。)周城百步外爲壘三重。』(【臨渝縣誌】)相傳此城爲明季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所築,既以t遠,且可屯兵,與城中爲犄角之勢。威遠城地居要衝,遙控四野,爲山海關城的外圍屏障。 海防前哨城――寧海城據縣誌載『在南海老龍頭北,周一里有奇,高二丈有奇,城西、城北各一門,明巡撫楊嗣昌建。』澄海樓建在寧海城南牆的高台上,樓東有明天啟六年(1626)海運同知王應豫立的『一勺之多』碑。有『知聖樓』碑,樓前有乾隆十五年(1760)地方官建碑亭,上有明大學士孫承宗所題『雄襟萬里』匾,有清高宗弘曆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御書『澄海接』匾,樓壁鑲有臥碑,碑上鐫有清帝諸詩,這些珍貴文物古蹟都毀於1900年發動侵華戰爭的八國聯軍之手。 3.山海關長城 山海關區轄長城的走徑爲,南起渤海岸老龍頭,北至山海關關城,過關城後,經北水關至角山,由角山長城轉東北,經三道關,然後轉西北,過高山轉東北,至九門口後入撫寧縣界。 老龍頭長城。老龍頭爲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因老龍頭長城翻山入海宛如巨龍之首,因而得名。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入海的盡頭。萬曆七年(1579)由都督戚繼光,行參將吳惟忠修建。據【臨榆縣誌】記載:『僕僕於山榛水湄之間,長城之杪,又L石爲壘,截入海中,高可三丈許,長曰數倍,曰老龍頭。』『靖虜一號敵台在南海口盡頭,屹立海水中,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主事孫應元建,實爲敵台之始,隆慶四年(1570)總兵戚繼光改爲靖虜台。』南海口關是長城在南海口的唯一關隘,立於老龍頭上,有『老龍口』之稱。明天啟二年(1622)孫承宗在此設南海口龍武營駐防。『設有舡兵,以防海沙唬遼』,船隻達五十餘艘。 角山關長城。角山古有『京東第一山』之稱。 『角山距城北六里,脈自邊外灤河之北迤邐而來,至建昌之南爲大橫嶺,分支南下,起伏轉折,至山海關頓起高峰,橫開列障,南臨大海,長城枕之。控畿甸,界遼瀋,關城之鎮山也。山之最高處爲平山頂,平廣可少數百人,有巨石嵯岈,如龍首戴角。山下岡嶺皆由東循海西轉,環抱縣城,所謂拱衛神京者也。』(【臨榆縣誌】) 來源:歷史春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