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女祠,俗名孟姜女廟,在東關外十三裏『望夫石』之巔祀孟姜女。山門前有一0八磴石級,上達廟內。保存有山門、前殿、後殿、鐘鼓樓、振衣亭等建築。姜女廟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現存的姜女廟是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主事張棟重建,有【貞女祠碑記】、萬曆二十四年(1596)張時顯有【重修貞女祠碑記】。崇禎年間副使范志完重修。清康熙年間曹安寧重修。清程觀頤有【重建姜女祠碑記】等。正殿門前廊柱上有一副對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正殿內供奉孟姜女像,龕上懸掛大字匾額『萬古流芳』。兩旁柱上有楹聯: 秦皇安在哉?萬裏長城築怨; 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 傳說系文天樣手筆。兩壁有清代名人石刻,清帝康熙、乾隆、道光、嘉慶都留有御筆詩句。 後殿現為孟姜女傳說展覽室,並有記述孟姜女情節的泥塑。殿後有巨石兩塊,左方石上刻有『望夫石』,為順治八年(1651)山道石白輝所書;右方石上鐫有清乾隆帝御題詩句。 登『望夫石』可南望大海,北眺燕山,萬裏長城蜿蜒燕山之上,極為壯觀。 孟姜女故事家喻戶曉。廟中香火不斷。現在廟宇又重新修葺。 居庸關 居庸關在北京遠郊區昌平縣,是萬裏長城重要關口之一,關城建於一條長達18.5公裏的深谷中,谷曰關溝。兩旁山巒重疊,樹木蔥鬱,景色優美。在八百年前的金代,被稱為『居庸疊翠』,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畿輔通志】載:『居庸關在延慶州東南五十裏,關門南北相距四十裏,兩山夾峙,下有巨澗,懸崖峭壁,稱為絕險。』(雍正志)【淮南子】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漢書・地理志】曰:『上谷郡,居庸有關。』【水經注】曰:『關在上谷沮陽城東南六十裏,絕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層深,側道褊狹,林障a險,路僅容軌。』杜佑【通典】曰:『北齊改居庸關為納款關。』【唐十道志】曰:『亦名薊門關。』【新唐書・地理志】曰:『亦謂之軍都陘。』 【元史・兵志】『隆鎮衛』條載:『睿宗在潛邸,嘗於居庸關立南、北屯軍,各設千戶所。至元二十五年(1288)以南、北口上千戶所總領之。至大四年(1311)改千戶所為萬戶府。……屯駐東西四十三處,立十千戶所,置隆鎮上萬戶府以統之。皇慶元年(1312)始改為隆鎮衛親軍都指揮使司。』【讀史方輿紀要】載:『明洪武二年(1369)大將軍徐達壘石為城。三年(1370)置守御千戶所。永樂二年(1404) 置衛,領千戶所五,以為京師北面之固。』景泰年間,兵部尚書于謙為了加強京師的防衛,將居庸關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關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瓮城。居庸關尚存的關城南門,門額嵌有『居庸關』三字及景泰五年(1454)立題記。明李贄詩句曰:『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洞勢轉雄。』 1972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東漢墓中,有一幅題有『居庸關』三字的壁畫,畫面生動地描繪了關內外行人車馬往來的情況,說明在兩千年以前,我國各族人民之間的交流來往。元代,居庸關是往來大都(北京)和上都的必經之地。 來源:歷史春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