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代長城的地域分布,我們可以發現,不論是早期的燕、趙北長城,還是最長的秦漢長城,或是最堅固的明長城,其分布地域和走向都大體一致。它們都位於我國高原,山地到平原地形的過渡地帶;半濕潤和乾旱氣候的過渡地帶。這個地帶又是樸實淳厚的農業民族與粗獷豪放的游牧民族碰撞、對峙的融合帶。至今,仍然是我國農牧業生產地域分布的重要界線。更確切地說,它不是一條線,而是一個空間區域。我們把這個區域稱爲長城地帶。爲什麼長城地帶恰處於各種地理現象的過渡地區呢?我們認爲,自然地理環境是長城形成的基礎;然而,『人』,不同時期的各種政治力量,對地理環境有很強的選擇。長城地帶正是歷代各政治集團,爲了地域擴張或防禦,選擇並逐步形成的『力』的平衡帶。
1 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 以秦漢、明長城爲代表的萬里長城,由西向東,自甘肅玉門關外,沿著河西走廊北側,東行徑沙漠和黃土高原的交接處,再循內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交錯帶,蜿蜒在燕山和太行山山嶺的背脊上,隨山勢而轉,直抵大海邊緣。它的東南部地形以平原、丘陵爲主,除黃土高原地勢較高外,大部分爲海拔200以下的平原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形平坦、開闊,耕地集中邊片;北部,自西向東有阿拉善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大興安嶺山地,海拔大部分在1000米以上,是我國天然草場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長城所在地域,大部分是高原向平原過渡的丘陵。低山地區。長城布設選擇在這樣的過渡地形是因爲:一方面,不十分高峻的山地在古代戰爭中曆來是被重視的地形。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相互爭戰以步兵、騎兵爲主的情況下,大江、大河及叢山峻岭等天險,不需要修築軍事設施,其本身就可作爲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高峻的山地上修築大規模的城牆,也是當時的運輸手段、物質來源、技術水平所難以完成的。所以早期古代戰爭防禦體系的布局主要利用天然設施。各代長城真正建在高峻山地上的段落是少數。戰國時期、秦漢時期的長城,以及金長城、明長城,幾乎都是利用了我國這條東北――西南、東――西向的由高原到平原的低山丘陵爲主的過渡地表;另一方面,地形過渡帶的特點往往是地勢的絕對高度不一定很高,而相對高差大,地形崎嶇,變化多端,成爲既可攻,又可守的絕佳區位。特別北部長城帶的中段和東段。中段,包括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西部等省區,在地質時期由於強烈的地殼運動,在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之間形成一系列界山,如賀蘭山、狼山、大青山等,山地呈不對稱狀,北緩南陡;長城帶的東段,包括今山西北部、河北、遼寧、內蒙古東部等地段,地處內蒙古高原向東北、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主要山脈有燕山、太行山、大興安嶺、長白山及遼東、遼西丘陵。山地由於地殼運動多次抬升高度較大,兩級階地間相對高度大、地勢陡峻、險要。長城帶北部的內蒙古高原卻是地面平整、沒有高峻的山嶺,只有起伏和緩的殘丘和崗阜;長城帶的南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真所謂北去大漠遼闊,南望平川沃野。居中崎嶇的過渡地帶當然成爲進行埋伏、瞭望、控制咽喉的最好軍事基地。 水分條件是這一區域十分敏感的環境因素,直接影響區域人畜的生存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長城地帶除東、西兩端分別位於半濕潤和乾旱地區處,大部分地段位於我國由半濕潤向乾旱氣候區過渡的半乾旱氣候區,形成了長城地帶農業生產中農牧交錯分布,導致了農牧界限空間擺動頻繁。 2 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 長城是我國重要的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古代秦漢長城的位置大體和現今我國北方的農牧分界線一致。線以南是我國以農耕業爲主的農業區;線以北是我國北方的草原區。自戰國至秦漢時期,長城的位置隨農耕區範圍的向北、向西擴展而北進、西移。戰國時期,我國農區範圍局限在以黃河爲中心的中原地區。北至太原、中山,東至大海,西至西寧。其北部包括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以及河西走廊一帶,均屬畜牧經濟區。當時,黃土高原還是片森林草原。中部地區的農耕民族爲防禦北方游牧民族侵擾,秦、趙、燕都在當時農區的邊緣修築長城。戰國秦長城,爲防衛以咸陽爲中心的關中平原而築長城,自甘肅臨洮東行,經寧夏固源、甘肅環縣以北,北行至陝北榆林,再折向東北,止於黃河西岸。這段長城大體爲當時的農牧分界線西段;趙北長城是爲護衛以國都邯鄲爲中心的農耕區,北築長城自河北宣化沿桑乾河向西南,往恆山達雁山,再向西北折入陰山止於高闕;燕北長城是爲護衛以國都薊爲中心的農耕區,分布在今張家口――赤峰――遼河――丹東一帶。燕、趙長城大體與當時農牧分界線的中、東段一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北面、東面、將原燕、趙、先秦長城加以鞏固、整修。同時,隨著大規模的屯墾實邊,農耕區向西部河套一帶擴展,增修了自內蒙古河套地區經寧夏賀蘭山麓至甘肅蘭州附近的一段長城。以後,西漢長城擴建的重點也在西部,增建了河西走廊長城,以保衛新擴的酒泉、張掖、武威等肥沃的綠州農耕業,同時也保衛了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絲綢之路。至今,這段長城與現在的農牧分界線大致相符。明長城的修建、主要是爲防禦北方蒙古民族而建,由於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明長城的位置比秦漢長城向南後退,也大體和當時的農牧界線一致。這樣,萬里長城本來是一條人爲的防禦工事,客觀上卻成爲農牧業生產的分界線,反映了當時的農業文化景觀和牧業文化景觀的分異,並成爲恢復這一地區農牧分界的重要考古證據。 來源:歷史春秋網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