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萬里長城的地理界線意義(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30 22:50| 發布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938| 評論: 0|來自: 歷史春秋網

摘要: 二千多年來,我國北方的農牧界線歷經變動,形成一個動盪不定的農牧交錯帶――農牧過渡區,也即長城地帶。其形成和過渡性的地理環境及交錯分布的民族特點有密切的關係。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正如前面所述,這裡屬於半 ...
二千多年來,我國北方的農牧界線歷經變動,形成一個動盪不定的農牧交錯帶――農牧過渡區,也即長城地帶。其形成和過渡性的地理環境及交錯分布的民族特點有密切的關係。從自然地理環境來看,正如前面所述,這裡屬於半濕潤向乾旱氣候過渡的地區,水熱條件優於產北方草原,但不如南方傳統的農耕區。對於牧業來說,是它擴大優良牧場、壯大游牧經濟的好場所;對於農耕業來說,這裡又是『雨養農業』和『灌溉農業』的分界線。所謂『雨養農業』即通常年平均降水量在250―300毫米之間,還可以發展『靠天吃飯』的農耕業;所謂『灌溉農業』,即當年降水量不足以滿足農耕業的最低需求,必須依靠灌溉,只有在具備灌溉條件的地區發展農耕業。長城地帶,東部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西部也在200―400毫米之間,所以大部分地區可發展『雨養農業』,是農耕民族擴大耕地的主要目標。 
  總之,長城地帶的自然地理環境既宜牧又可擴耕,是農、牧都可爭、都想爭的地區。這是長城地帶成為半農半牧地帶的自然基礎。更為直接的原因,是隨着民族力量的變化,農牧界線是相應變化,在你進我退,或我進你退的長期對峙、拉鋸過程中,使這裡成為漢民族和少數民族雜居的融合帶。由於民族習慣,至今這裡的漢民族以農耕為主,少數民族以牧為主。在長城修建的歷史過程中,秦、漢、隋、唐、明、清等時期,為邊疆安寧,都曾大規模向長城地帶移民屯墾,發展農耕業,農區向北推進,牧區北退;而魏晉至南北朝、五代至元這些時期,隨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放牧業向南擴展,長城地帶不少農田退農還牧。但2000多年來總的趨勢是農耕區向北推進,牧區後縮。據統計,從元代至今,北方農牧交錯帶向北約有六次明顯的推進,總的推進幅度最小處也有上百公里,最大處可達300公里。北部的農牧界線由戰國時期的燕山――太行山以北、以西,推進至今日遼河中上游――陰山山陰――鄂爾多斯高原東緣(除河套平原)――祁連山脈(除河西走廊)。現在,長城地帶的漢民族多以農耕為主,少數民族還多以畜牧業為主。  
  3 農業文化與游牧文化『力』的平面帶 
  從政治地理的角度來考察長城地帶,可以認為,它是我國歷史上各民族政治力量相互對峙、較量形成的平衡帶。儘管長城內外都是中華民族整體的一部分。但是,歷史上各部落、各民族的統治者,為了奪取空間領域,相互爭戰是經常發生的,在雙方領土的邊緣地帶,往往是直按摩擦、碰撞,戰事最頻繁的地帶。長城所在地帶就處在這樣一個政治區位。 
  在長城的發展歷史中,攻、守雙方經常是兩個或幾個不同的民族或諸侯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則集中表現在中原農業文化區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區之間的矛盾與對抗。兩者之間大體上以大興安嶺――燕山――陰山――祁連山――崑崙山為劃分界線。農業文化區與游牧文化區相比較,自然條件,特別是水熱條件,自然資源要優越得多,因而其勞動生產率相對也高得多。農業文化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加上農耕業定居的生活方式,進一步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發展,加快了文明進程;而在游牧文化區,較低的勞動生產率和遷徙不定的生活方式,則延緩了其文明的進程,甚至長期保留更多的原始成分。儘管如此,在原始的軍事技術條件下,軍事實力與經濟實力並不一定總是呈正相關的。特別是游牧民族在作戰方面的機動能力、騎兵的神速快捷,往往是農耕民族無法比擬的,而農耕區先進的物質與精神文明,又有着極強的誘惑力,所以長期來,北方的游牧世界始終是對南部農耕區構成長期持久的威脅。  
  領土是民族活動的物質基礎,資源和財富的源地。擴大領土不僅可以取得眾多的資源和生活空間,還可以掠來大批的奴隸或廉價的勞動力。因此,當北方游牧地區力量集聚、壯大,或農耕區內部階級矛盾激化時,軍事力量的對比明顯傾向游牧地區時,游牧地區的統治者就會不顧一切地向農耕區發動衝擊。同樣,農耕地區的統治者,在保衛邊疆安定,護衛農耕業生產發展的同時,只要有可能,也是千方百計地用武力去擴大其領土,使其它民族臣服而兼併其領土。所以,這兩種政治力量的對抗是不可避免的。中國中原地區的歷代統治者,為了防範居高臨下的游牧民族的衝擊,為加強原來不太高的燕山、陰山及黃土高原等自然阻隔,都不惜耗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斷興建、加固長城。這條人工修造的萬里長城因此發揮了分隔兩個政治單元的功能。長城的延伸或收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種力量對比的變化。例如,在我國歷史上,在相當長時期內,匈奴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中的重要力量。戰國末,匈奴進入奴隸社會,經濟、軍事實力增強,占領了蒙古高原,並南逾陰山,渡黃河。燕、趙、秦等諸侯國則筑北長城以阻隔。秦統一後,中原王朝力量強盛,匈奴北撤。秦漢之際,匈奴又『東擊東胡』、『滅胡東王』;西擊走月氐;南並樓煩、白洋河南王,侵燕代。戰事都發生在雙方力量對峙的長城地帶。漢武帝以其強大的武力擊敗匈奴,並築長城以阻隔。長城阻隔了北方匈奴的侵擾,保衛了農業文化區先進的文明和生產力。明代,雖然推翻了蒙古人的政權,但在開國初就無法徹底消滅蒙古的殘餘勢力,過去秦漢長城中段所在的陰山山脈已成為蒙古人殘餘部族向南侵犯的根據地。作為分隔兩種力量的長城也隨之南縮。當明朝勢力轉弱後,更難以對付蒙古統治者的侵犯,只能防禦,鄂爾多斯南邊一段長城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築起來的。  
  歷史上,長城南北兩大文化集團,長期處在對峙――不穩定――停止又對峙的循環往復之中,而長城是兩種勢力的藩籬。由於它的阻隔,不僅保護了中原較先進的農業文化,同時也促進了邊疆的繁榮和北方游牧民族向高層次文明社會的發展。因為對抗、戰爭本身是殘酷的,是對生產力的破壞,但在先進與落後兩種勢力的對撞中,客觀上卻促進了相互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當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時,不可能抵擋和抗拒先進的農業文明的誘惑力,從而自覺不自覺地融合到農耕經濟之中;當游牧民族撤出中原時,他們也有意無意地帶走當地有技術的工匠,促進了游牧地區經濟的發展。
來源:歷史春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