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萬裏長城的地理界線意義(3)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30 22:51| 發佈者: 順天道化| 查看: 2554| 評論: 0|來自: 歷史春秋網

摘要: 4 今日長城的地理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長城作為領土擴張和防禦的軍事設施的作用已不復存在,兄弟民族之間的千年干戈已化為玉帛。但是長城在地理上許多界線指標意義仍然存在,它仍然是許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區 ...
4 今日長城的地理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長城作為領土擴張和防禦的軍事設施的作用已不復存在,兄弟民族之間的千年干戈已化為玉帛。但是長城在地理上許多界線指標意義仍然存在,它仍然是許多地理事物的敏感地區。正確地認識這些地理指標的意義,了解它們的相互關係及發展變化趨勢,對科學地制定我國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戰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長城地帶自然地理環境的過渡性,使之成為一個生態環境的脆弱地帶。由於這裏地處季風區向非季風區,半濕潤向乾旱,高原山地向丘陵、平原的過渡區,反映的地理環境特點是雨量不多而時空變率大;地表徑流貧乏,而水量變化多端,有些河流長年無水,但偶發洪水則極易成災;平原少,溝坡地多,除黃河、西遼河沿岸局部平原及少數山間盆地外,多數是連綿起伏的丘陵山地,缺乏灌溉條件,大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多大風,土地易沙化。水蝕、風蝕交錯,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為特色的土地退化過程。因此,長城地帶宏偉的建築與強烈的風蝕、水蝕同樣聞名與世,引起國內外許多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的關注和興趣,期望通過各方面的研究找出一條開發、整治的科學途徑。  
  (2)長城地帶是農業生產上的一條重要界線。它既是雨養農業與綠洲農業的分界線,還是冬小麥與春小麥的分界線。這些界線的形成,既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又隨社會經濟的發展有所變化。例如,早在1956年我國農業發展綱要中,就將長城一線作為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到400斤指標的界限。這裏既充分考慮到長城以北地區與以南地區自然條件的差別,又考慮到現實生產力水平的差異,不強行統一。限制冬小麥在長城以北種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熱量指標。冬小麥生育所需10攝氏度以上的積溫為1500攝氏度左右,越冬最低溫為零下22―24攝氏度,長城以北大部分地區因冬季嚴寒,不能達到這些要求。因此,如果沒有一定的防寒措施和技術保證,強行北移冬小麥分佈界限,是違背客觀規律的。作為雨養農業和灌溉農業的分界線,在發展農業生產中,既要注意土地風蝕沙化,還要注意水土流失。在灌溉農業區,發展灌溉時,必須注意排水,否則極易引起次生鹽漬化。 
  (3)長城地帶是我國農、牧業生產的分界線。長城地帶作為農牧業生產的交錯地帶,實際上是農牧業內部結合差,農牧關係矛盾較多的表現。農牧業在空間分佈上是分離的,漢民族聚居區以農為主,少數民族聚居區則以牧為主。如在內蒙古長城沿線一帶,蒙古族以牧為主,集中在中部高平原,漢族以農為主,集中在東部與南部河谷、盆地區。在地區農業生產上,農、牧分家,談不上結合,而且往往矛盾較多,多數情況是以農擠牧。包括新中國成立後的40多年裏,見水土條件好,接近農區的草場,往往成為開墾種糧的對象。由於該地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不少土地因開墾不當,草被破壞,引起大面積的沙化,又不得不棄耕,造成『農業吃牧業、沙子吃農業』的惡性循環。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長城地帶的自然條件雖可發展旱作農業,但產量不穩定,土地易沙化,但卻是較好的牧業基地。為了充分發揮長城地帶草原牧業優勢和少數民族悠久的牧業經驗,正確處理農牧矛盾,今後農業生產的發民方向應以牧為主,農牧結合。
來源:歷史春秋網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