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最具爭議的儒家學者姚中秋(秋風)出版了新作【重新發現儒家】,秋風認爲,這是集自己十年來研究與實踐,爲儒家辯誣的最嘔心瀝血之作。 在秋風看來,經此百年批判、破壞,儒家已瀕臨滅絕,命若懸絲。然而,中國社會並未如全盤性反傳統知識分子所許諾的那樣,順利完成現代轉型。重新發現儒家的現實含義是,中國的現代轉型,與回歸儒家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從中國文明自身演進的角度看,這一回歸也是必須的。中國必須接續和弘大儒家,由此可以復建君子群體,復建各種社會組織,從而復建社會基礎性秩序。 秋風認爲,讀懂真實的儒家,才能讀懂古今中國。我們必須要重新回到儒家,才能阻擊中國式的無底線,重建合理的社會秩序,讓人們過上有追求、有底線、樂天知足的幸福生活。 秋風暢談【重新發現儒家】: 『儒家是我們的文化空氣』 姚中秋,筆名秋風,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弘道基金理事長。目前致力於研究儒家義理、中國治理秩序史。其新作【重新發現儒家】近日面市,這是集作者十年來研究與實踐,爲儒家辯誣的最嘔心瀝血之作。令人敬佩的是,爲了弘揚儒家文化,秋風先生將本書稿費悉數捐贈給了弘道書院,該書的編輯康慨也將編校費捐贈給弘道書院,以支持秋風先生的事業。日前,記者專訪了秋風先生,請這位當代儒家爲我們解讀儒家文化的復興之路。 重述儒家 『歷史上,儒家經歷過多次衰落、復興,而每一次復興都是用當時的語言重述儒家義理。』 記者:秋風老師您好,很高興跟您談儒家,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這個話題。最近這些年,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再次引起國人的興趣和關注,談這些話題的書也不少。您的新作【重新發現儒家】我覺得與其他作品有很大不同,有強烈的『撥亂反正』的主旨。這是您寫作本書的初衷嗎? 秋風:是的,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撥亂反正。對儒家,過去一百多年來,人們,主要是接受過較好教育的社會精英群體,尤其是其中的知識分子對儒家的看法,很多,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是錯誤的、荒謬的、偏頗的,有誤解,也有曲解。我這本書,就是選擇其中較爲流行的偏見、成見,一一予以辯駁。或許可以說,我這本書就是專門寫給反對儒家、不理解儒家的朋友們看的。我希望通過這本書,矯正大家對儒家的錯誤認知。 記者:您講到,大眾得到的關於儒家、關於西方的表述和闡釋,往往是一些對此並不真正深入了解的人傳遞出去的。怎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 秋風:這與中國現代知識活動的特點有關。上個世紀初,傳統教育體制崩潰,新式教育興起。這樣,傳統士君子的生產機制中斷,現代教育體系培養出大量專業人員,其中一些人關心公共事務,他們就是知識分子。很多人把儒家士大夫視爲知識分子,這是不對的,這是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人,雖然他們都是讀書人。現代知識分子創建了現代大眾媒體,比如改版後的【新青年】 雜誌。藉助這些媒體,他們對社會的影響極大。他們的讀者也多是青年。爲這種媒體、爲這些讀者寫作,必須簡單易懂,富於情感。陳獨秀、胡適等知識分子就是這樣寫作的。爲此,他們對西方予以簡化。事實上,只有那些對西方的認知膚淺、簡單的人,才可以大膽地簡單化地談西方,所謂無知者無畏。青年們也歡迎這樣的論說。 相反,當時有很多博學而老成的學者,比如章士釗、陳寅恪、吳宓、張君勱等人,對西方有更爲深入的了解,他們試圖講述一個完整的西方,也就是一個複雜的西方。而這樣複雜的圖景是不適合大眾媒體的,青年們也沒有耐心讀。在媒體競爭中,這些見識更爲健全的人反而處於下風。這是一個歷史悲劇。 記者: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因爲這麼多的誤讀,弘揚儒家的人才更應在傳播和闡釋上下工夫。聽過您做客『鳳凰大講堂』的演講,您也不斷寫作來表述見解。是否也是看到了傳播和闡釋的重要性?在這方面要多做哪些工作? 秋風:是的,傳播很重要,用現代語言闡明儒家義理、重新說明中國歷史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儒家經歷過多次衰落、復興,而每一次復興都是用當時的語言重述儒家義理。只有這樣,儒家才能夠被人們理解、接受,從而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現代儒家雖然已經出現一百年,但這個工作始終沒有展開。現在應當進行了。 來源:山東商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