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華價值觀的世界意義(2)

國學新聞| 學術動態

2012-11-26 22:31| 發佈者: 酒滿茶半| 查看: 1993|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二、自然 老子的最高概念是道,但道是以『自然』為法則的。他說:『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 ...

二、自然

老子的最高概念是道,但道是以『自然』為法則的。他說:『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郭店楚簡本【老子】,以下所引【老子】皆見此本)這意味着自然代表道家的核心價值觀。

『自然』一詞,早已融入日常語言,但人們未必了解老子本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自,鼻也。……自之通訓當為始,即本義之轉注。』這就是說,『自』字由本義轉注為本始、本初。『然』,王引之【經傳釋詞】曰『狀事之詞也』,相當於今語『……的樣子』。因此『自然』的本義為初始的樣子、本來的樣子、本然。老子之所以用『赤子』、『朴』、『素』等來形容『自然』,那是因為『赤子』乃人之初,『朴』為未加工成器的木材,『素』為尚未染色的白布。

老子主張,世間萬物,包括人、地、天、道,都應『法自然』,即依其本性而存在。就人的精神狀態而言,要保持虛靜質樸。如【老子】說:『致虛,恆也;守中,篤也』;『視素保朴。』就社會道德而言,要棄絕人為、謀慮等背離道、背離自然的因素,這樣人民才能復歸孝慈等傳統道德:『絕知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慮,民復孝慈。』就政治而言,要無為而治:『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如此,『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由此可見,不管君主,還是百姓,皆一如其本來的樣子,這便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後來,莊子在老子『自然』的基礎上,特別突出精神的『自然』狀態。這是一種比西方的個體自由更加根本的自由形式,即超絕的精神自由、生命自由。莊子有時稱之為『無待』,有時稱之為『彷徨』和『逍遙』,而更多的時候稱之為『游』,這也是【莊子】首篇被命名為『逍遙遊』的緣由之所在。

總之,作為一種價值觀,自然表現為精神上的虛靜、自由,道德上的純真、純樸,政治上的無為而治。


來源: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