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教版【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在北京正式發行,這是國內唯一的傳統文化教程。該課題研究和新教程實驗目前已在多個地區展開。課題組希望,通過這套教材將國學文化融入中小學教育中。教材中選取了【弟子規】、【論語】、【孫子兵法】、【道德經】等十二冊國學經典,同時規定每節課講解一個繁體字,讓學生充分理解中國文字的意境和美。此外,該課程提的問題均不設標準答案,只學不考。 現代文明的颶風下,傳統文化之星火承襲,真可謂是搖曳將息了吧。相當長時間以來,國人的知識結構、學習模式等等文化基因,已然經歷了徹頭徹尾的重塑。於是,我們以『現代人』自詡,乃至悄無聲息地遠離了,孤燈黃卷間的殘夢和念想。在今時,諸子百家、四書五經的意象,或索性被遺忘,或遭遇牽強解讀,總歸是一句『處境尷尬』……凡此,頹勢盡顯之際,本土傳統的自尊,終又有所反彈,一本【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便可稱作其中的先鋒。 『國學復興』,熱心人士呼籲久矣。然而,雖有共識,具體路徑如何選擇,卻各有各的思路:有人將『經典』予以時尚包裝,一時間諸如【於丹論語心得】一類的著作席捲書市。這種『重新釋義』、『個性化解讀』的策略,確乎極大提振了儒家典籍的行情。但問題是,『心得』與『原典』終有所別。快餐式的暢銷書,實難擔當大任;亦有人採取『全盤復舊』的策略,重現誦經、漢服、跪拜等國學禮儀,意圖由外而內、先形式後內容。卻也不料,遭遇嗆聲一片。 復興國學,嘗試仍在繼續。例如,人教版的『國內唯一傳統文化教程』,便是一次值得期待的探索。需要提及的是,其儘管選取『原典』作爲教學文本,卻未曾提及一攬子的繁文縟節。如此做法,便能最大程度掙脫儀式感的束縛,確保學生享受純粹的閱讀快樂――恰是『分享』而非『強加』的姿態,最能博取學生人群的好感。毋庸諱言,此輪國學重振行動,有意無意淡化了自身的厚重『使命感』,反以一種淡定、節制的特質,更顯高明。 以官方行動,將『國學振興』前置於中小學課堂中,其潛台詞無疑是:我們自信,傳統典籍相較現代課程文本,有自身獨有的優勢。從此角度說,【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全國中小學實驗教材】的一大使命便是,設法將『原典』的魅力,內化爲學生的『素質』。聯想到,諸如【論語】、【道德經】等典籍,無一不以『含蓄的敘事』、『豐富的意涵』、『多元的詮釋可能』著稱,那麼國學進課堂的過程,是否也該更多呵護,學生們自主學習、自我啟蒙的個性化努力呢? 所幸,只學不考的課程設置,爲更靈活的教、學動作提供了空間。當然,國學典籍,自有異於現代課程的魅力。重要的是,我們如何以創造性的課堂設計,與學生們一道,萃取出『經典』的營養,直至將之各自消化。 (蔣ZZ)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歲次乙巳辛巳月庚寅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四日寅時|(小滿) 2025/5/21/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