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83|回覆: 2

[訓詁學] 巧字的起源和演變_繁體字寫法

[複製連結]
中央紀委國家監 發表於 2018-12-22 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為技巧?

何為技巧?

神奇的漢字系列之巧字的演變過程及起源

技巧也就是巧妙的技能,準確點來說,是工藝、文藝、體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 ... ... ...

技巧也就是巧妙的技能,準確點來說,是工藝、文藝、體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 ... ... ...

我們常常說做事得有點技巧,寫文章得有點技巧。何為技巧?從字面來看,技巧也就是巧妙的技能,準確點來說,是工藝、文藝、體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說文解字】言:『巧,技也。從工丂聲。』又言『技,巧也』,可見技、巧二字意義相同。

【說文解字】言:『巧,技也。從工丂聲。』

【說文解字】言:『巧,技也。從工丂聲。』

巧的本義,是指技巧、技藝。巧從工,是因為在最開始技巧和技藝總是與工匠相聯繫。先秦時期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中說: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家具也好,建築也好,怎麼才算得上是好的作品呢?天氣受季節影響,土地受氣候的影響,材料有好有壞,工匠有巧有拙,要做出上好的東西,就得從這四者上下功夫,就得順應天時,適應地氣,選取的材料上佳,製作的工匠手藝精巧。在這裏,既有客觀的方面,也有主觀的方面,而主觀的方面,注重的就是工匠的巧拙。【核舟記】中有王叔遠,極其善於微雕,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曾用一個桃核,還原了蘇軾泛舟於赤壁之上的情景,這樣高超的技藝,正出自巧匠之手,謂之奇巧人。

又言『技,巧也』,可見技、巧二字意義相同

又言『技,巧也』,可見技、巧二字意義相同

由此,巧也就可以引申為靈巧、工巧,精緻、美妙之意。【詩經】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美好的笑;白居易的『楚匠饒巧思,秦箏多好音』,是精巧的構思;王炎的『從教巧手工摹寫,粉墨何能便逼真』,是精妙的手藝……我們將七夕稱為乞巧節,也是因為舊時風俗,女孩子們會在這一天的晚上站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渴望智慧渴望靈巧渴望美好,夜幕之下月光之中,是無數希望和企盼。

巧的本義,是指技巧、技藝。

巧的本義,是指技巧、技藝。

然而工匠之巧到底是苦練而成,熟能生巧是也,技藝的超凡來源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勤學苦練,來源於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來源於自身的永不止步。孟子說:『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能工巧匠的確可以教會別人規矩法則,讓他們按照同樣的方法製作,同樣的模子復刻,但卻不能夠教會別人如何去『巧』。就好像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對於詩詞格律的分析著作也浩如煙海,提供了優秀的範本,但大部分人並不能巧妙地學會作一首好詩,無法複製李白、杜甫、蘇東坡等人的輝煌。很多瑰麗的想像、曼妙的比喻、奇特的組合、深刻的意象,都來源於作者的日積月累和剎那間的靈感迸發。只有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實練,自己去體悟,去經過挫折困難和爬起再戰,方才能領會到真諦,真正『巧』起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要想真正『巧』起來,關鍵還在於自己。

巧從工,是因為在最開始技巧和技藝總是與工匠相聯繫

巧從工,是因為在最開始技巧和技藝總是與工匠相聯繫

然而人需要巧,也不需要『巧』,這個『巧』,是為巧詐、虛偽。有技巧是一回事,過於利用技巧就是另一回事了。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面貌偽善的人,仁德是不會多的。老子中說『絕巧棄利』,這個巧也是一種過度的巧,是巧詐。孔平仲有一首【乞巧】詩,卻說『眾人喜乞巧,我以巧為憂。言巧多欺佞,行巧為邪柔。學巧競穿穴,文巧多雕鎪。巧不令如此,宜吾之恥求。』乃至於表達自己對巧的鄙夷之情。所以【墨子】中說『利於人,謂之巧』,有利於人的,才能被稱為巧。

先秦時期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中說: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 ...

先秦時期手工藝專著【考工記】中說: 『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  ...

今天我們常說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中就蘊含了巧,這個巧,是你要有對所從事職業的兢兢業業,也要有對所打磨東西的精益求精、專心雕琢,要專注、執着、耐心、堅持,也要創新、突破、富有創造力。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無論手下是什麼產品,都應該有這樣一種巧,以匠心為魂,以技藝為骨,拋下機巧與巧詐,鑄就夢想與奇蹟。(申屠)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奚美 發表於 2025-4-18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釋"巧":從工藝本源到人文精神的升華】

"巧"字之構形,深蘊華夏工藝文明之精髓。【說文】"從工丂聲"的訓釋,揭示其與工匠傳統的血脈聯繫。甲骨文中雖未見獨立"巧"字,然金文"巧"已顯工整之態:左"工"象規矩之形,右"丂"表音兼會意,暗含器物轉折之妙。小篆承續此構,線條更趨圓融,至楷書則定型為今貌,其繁體"巧"字筆畫間仍流動着工匠運斤成風的韻律。

先秦典籍中,"巧"已形成系統的價值評判體系。【考工記】將"工有巧"與天時、地氣、材美並列為造物四維,這種"天人共巧"的哲學觀,實為早期技術倫理的典範。【莊子】載"工倕旋而蓋規矩,指與物化而不以心稽",正是對"巧"之境界的形象詮釋——當技藝臻於化境,匠人之手已超越工具束縛,達至心物合一的自由。這種"技進於道"的追求,使"巧"從單純的技術範疇升華為精神境界。

六朝以降,"巧"的審美內涵日益豐富。陸機【文賦】論"其會意也尚巧",將工藝之巧引入文藝領域;謝赫"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實為空間構圖的巧思。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人對"巧"持辯證態度:蘇軾【書李伯時山莊圖】強調"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正是對"巧而不佻"美學標準的精闢概括。這種既重法度又求創新的藝術觀,與工匠"繩墨其間而巧奪天工"的實踐智慧遙相呼應。

由技至道的升華過程中,"巧"更發展出獨特的認知範式。【墨子】區分"巧"與"拙"時指出:"利於人謂之巧,不利於人謂之拙",賦予技術以鮮明的倫理維度。王禎【農書】記載的"水轉大紡車",其巧思不僅在於機械設計,更在於"晝夜紡績百斤"的民生關懷。這種"以巧養民"的傳統,恰是中華工藝文明區別於西方純粹技術理性的重要特徵。

當代重審"巧"字源流,其啟示遠超文字學範疇。從良渚玉器的微雕工藝到蘇州園林的空間經營,從【營造法式】的構造智慧到【天工開物】的技術體系,"巧"的精神始終貫穿着對"盡精微而致廣大"的不懈追求。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回歸"巧"字蘊含的天人合一、技道相濟的古老智慧,或許能為現代技術倫理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