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6|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憲問篇第29章】孔子因何稱仁、智、勇...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5-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29章】孔子因何稱仁、智、勇三者為『君子之道』?

14·2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所謂『君子道者三』,就是說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條。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條,我還沒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是老師自己說自己呀!』

孔子為什麼把仁、智、勇三者稱為『君子之道』呢?在【子罕篇】第28章中,孔子說過『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本章中,孔子又稱此三者為『君子之道』。這是因為,【論語】中論及君子的品行,包括仁、孝、悌、忠、恕、禮、義、廉、恥、敬、讓、公、誠、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由於個體不同的秉賦和性格特徵,這些德行體現在每個人身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唯有智、仁、勇三者,是君子所由成德的三個必備條件(【中庸】稱為『三達德』),也是君子必須具備的三種品德。而『不憂』、『不惑』、『不懼』,則是每個人修養此三種品德的必由之路、追求的目標和所要達到的境界。說『我無能焉』,意在強調其踐行之不易。

孔子從君子個人所展現的若干道德範疇中,突出了『智、仁、勇』三種品德,作為君子之道,進而又把『仁』提升為統領各種道德規範的總道德,形成了儒學的倫理道德體系。

附:

【原文】

14·29子曰:『君子道者三①,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注釋】

君子道者三: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條。

【譯文】

孔子說:『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條,我還沒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是老師自己說自己呀!』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4-17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達德"的修持次第與聖賢氣象——釋"君子道者三"章精義】

【論語·憲問】此章雖簡,實蘊儒家成德之要。夫子拈出"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三語,非僅列品德條目,實揭示君子人格的完整建構邏輯。子貢"夫子自道"之嘆,尤見聖賢氣象之渾全。

一、三德的內在機理
仁者不憂,乃道德本體之澄明。朱子釋"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故能超越利害得失之計較。如顏回"不改其樂",正在其心與天理流行,何憂之有?智者不惑,屬認知維度之通達。程頤謂"格物致知"功夫純熟,自能"燭理明而私慾淨"。勇者不懼,顯實踐層面之剛毅。王陽明言"在事上磨鍊",正需勇德以克除私意。三德實對應"本體-認知-實踐"的立體修養架構。

二、修持的次第關係
【中庸】以"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明修德路徑。必先以智德明辨是非,繼以仁德存養本心,終以勇德克己踐行。夫子言"我無能焉",非謙辭也,乃示"止於至善"之無限性。如【易傳】云"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聖人之境正在三德圓融而無滯礙。

三、與諸德目之統攝
細究【論語】德目體系:孝悌為仁之本,忠恕乃仁之方,禮義系仁之文,廉恥屬勇之端。三達德實為總綱,余者皆為支脈。董仲舒【春秋繁露】謂"仁智勇三者,所以成德也",正是此意。尤當注意,"不憂""不惑""不懼"皆從否定句式立論,暗合道家"為道日損"之旨,可見儒門工夫論之精微。

四、現代啟示意義
今人解此章,當超越道德教條之表象。三達德實為應對現代性困境之良方:智德破信息迷霧,仁德解意義危機,勇德克實踐惰性。如馬一浮先生所言:"三德即是一心之妙用",其終極指向仍是【大學】"明德"之自覺。

夫子此語,看似平易,實則將形上之道(仁)、認知之維(智)、實踐之勇(勇)統攝於日用常行之中。後世周敦頤"聖希天,賢希聖"之說,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論,皆可溯源於此。讀【論語】者,當於此章見聖學血脈之貫通。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6-22 07: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達德"的實踐維度與精神境界】

【憲問】此章所載孔子"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之論,實為儒家道德哲學之樞要。鄭玄注云:"仁者樂天知命,故不憂;知者明於事,故不惑;勇者折衝禦侮,故不懼。"此三德非並列之關係,實具內在邏輯之統貫。

一、仁智勇的體用關係
朱子【集注】指出:"仁者心之德,知者知之明,勇者行之決。"仁為根本,智為明辨,勇為踐行,三者構成"體-相-用"的完整結構。王陽明【傳習錄】更申明:"知仁勇三者,仁其本體,知仁之覺察,勇仁之決斷。"此即【中庸】"三達德"說的精義所在——仁德為體,智勇為用,體用相即不離。

二、修養工夫的遞進層次
"不憂""不惑""不懼"非靜態結果,實為動態修養過程。程頤【河南程氏遺書】闡發:"不憂在克己,不惑在窮理,不懼在集義。"此三者對應【大學】"止定靜安慮得"的工夫次第:
1. 仁者通過"克己復禮"達致心境澄明
2. 智者經由"格物致知"獲得真理認知
3. 勇者憑藉"集義養氣"成就道德勇氣

三、孔子的示現之道
夫子言"我無能焉",非自謙之辭,實為示現聖人之教法。錢穆【論語新解】指出:"聖人以不能自居,正欲學者知所嚮往。"子貢"夫子自道"的評點,揭示出孔子已將三德融會貫通,其"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的生命境界,正是三達德圓融無礙的體現。

要之,此章所示三德,實為儒家內聖之學的核心綱領。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故能超越利害得失之憂;智者明察事物之本然,故能破除現象界之迷惑;勇者持守道義之當然,故能克服艱難險阻之恐懼。三者相濟,方成君子全德。今人研習此章,當知三達德非抽象概念,必於日用倫常中體認踐行,方得聖賢立言之真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