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85|回復: 2

[训诂学] 巧字的起源和演变_繁体字写法

[複製鏈接]
中央纪委国家监 發表於 2018-12-22 16: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为技巧?

何为技巧?

神奇的汉字系列之巧字的演变过程及起源

技巧也就是巧妙的技能,准确点来说,是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 ... ... ...

技巧也就是巧妙的技能,准确点来说,是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 ... ... ...

我们常常说做事得有点技巧,写文章得有点技巧。何为技巧?从字面来看,技巧也就是巧妙的技能,准确点来说,是工艺、文艺、体育等方面精巧的技能。〖说文解字〗言:『巧,技也。从工丂声。』又言『技,巧也』,可见技、巧二字意义相同。

〖说文解字〗言:『巧,技也。从工丂声。』

〖说文解字〗言:『巧,技也。从工丂声。』

巧的本义,是指技巧、技艺。巧从工,是因为在最开始技巧和技艺总是与工匠相联系。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说: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家具也好,建筑也好,怎么才算得上是好的作品呢?天气受季节影响,土地受气候的影响,材料有好有坏,工匠有巧有拙,要做出上好的东西,就得从这四者上下功夫,就得顺应天时,适应地气,选取的材料上佳,制作的工匠手艺精巧。在这里,既有客观的方面,也有主观的方面,而主观的方面,注重的就是工匠的巧拙。〖核舟记〗中有王叔远,极其善于微雕,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曾用一个桃核,还原了苏轼泛舟于赤壁之上的情景,这样高超的技艺,正出自巧匠之手,谓之奇巧人。

又言『技,巧也』,可见技、巧二字意义相同

又言『技,巧也』,可见技、巧二字意义相同

由此,巧也就可以引申为灵巧、工巧,精致、美妙之意。〖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美好的笑;白居易的『楚匠饶巧思,秦筝多好音』,是精巧的构思;王炎的『从教巧手工摹写,粉墨何能便逼真』,是精妙的手艺……我们将七夕称为乞巧节,也是因为旧时风俗,女孩子们会在这一天的晚上站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渴望智慧渴望灵巧渴望美好,夜幕之下月光之中,是无数希望和企盼。

巧的本义,是指技巧、技艺。

巧的本义,是指技巧、技艺。

然而工匠之巧到底是苦练而成,熟能生巧是也,技艺的超凡来源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来源于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来源于自身的永不止步。孟子说:『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能工巧匠的确可以教会别人规矩法则,让他们按照同样的方法制作,同样的模子复刻,但却不能够教会别人如何去『巧』。就好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数不胜数,对于诗词格律的分析著作也浩如烟海,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但大部分人并不能巧妙地学会作一首好诗,无法复制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的辉煌。很多瑰丽的想象、曼妙的比喻、奇特的组合、深刻的意象,都来源于作者的日积月累和刹那间的灵感迸发。只有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实练,自己去体悟,去经过挫折困难和爬起再战,方才能领会到真谛,真正『巧』起来。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想真正『巧』起来,关键还在于自己。

巧从工,是因为在最开始技巧和技艺总是与工匠相联系

巧从工,是因为在最开始技巧和技艺总是与工匠相联系

然而人需要巧,也不需要『巧』,这个『巧』,是为巧诈、虚伪。有技巧是一回事,过于利用技巧就是另一回事了。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老子中说『绝巧弃利』,这个巧也是一种过度的巧,是巧诈。孔平仲有一首〖乞巧〗诗,却说『众人喜乞巧,我以巧为忧。言巧多欺佞,行巧为邪柔。学巧竞穿穴,文巧多彫锼。巧不令如此,宜吾之耻求。』乃至于表达自己对巧的鄙夷之情。所以〖墨子〗中说『利于人,谓之巧』,有利于人的,才能被称为巧。

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说: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

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中说: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

今天我们常说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之中就蕴含了巧,这个巧,是你要有对所从事职业的兢兢业业,也要有对所打磨东西的精益求精、专心雕琢,要专注、执着、耐心、坚持,也要创新、突破、富有创造力。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手下是什么产品,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巧,以匠心为魂,以技艺为骨,抛下机巧与巧诈,铸就梦想与奇迹。(申屠)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3-30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奚美 發表於 2025-4-18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巧":从工艺本源到人文精神的升华》

"巧"字之构形,深蕴华夏工艺文明之精髓。《说文》"从工丂声"的训释,揭示其与工匠传统的血脉联系。甲骨文中虽未见独立"巧"字,然金文"巧"已显工整之态:左"工"象规矩之形,右"丂"表音兼会意,暗含器物转折之妙。小篆承续此构,线条更趋圆融,至楷书则定型为今貌,其繁体"巧"字笔画间仍流动着工匠运斤成风的韵律。

先秦典籍中,"巧"已形成系统的价值评判体系。《考工记》将"工有巧"与天时、地气、材美并列为造物四维,这种"天人共巧"的哲学观,实为早期技术伦理的典范。《庄子》载"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正是对"巧"之境界的形象诠释——当技艺臻于化境,匠人之手已超越工具束缚,达至心物合一的自由。这种"技进于道"的追求,使"巧"从单纯的技术范畴升华为精神境界。

六朝以降,"巧"的审美内涵日益丰富。陆机《文赋》论"其会意也尚巧",将工艺之巧引入文艺领域;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实为空间构图的巧思。值得注意的是,古代文人对"巧"持辩证态度:苏轼《书李伯时山庄图》强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正是对"巧而不佻"美学标准的精辟概括。这种既重法度又求创新的艺术观,与工匠"绳墨其间而巧夺天工"的实践智慧遥相呼应。

由技至道的升华过程中,"巧"更发展出独特的认知范式。《墨子》区分"巧"与"拙"时指出:"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赋予技术以鲜明的伦理维度。王祯《农书》记载的"水转大纺车",其巧思不仅在于机械设计,更在于"昼夜纺绩百斤"的民生关怀。这种"以巧养民"的传统,恰是中华工艺文明区别于西方纯粹技术理性的重要特征。

当代重审"巧"字源流,其启示远超文字学范畴。从良渚玉器的微雕工艺到苏州园林的空间经营,从《营造法式》的构造智慧到《天工开物》的技术体系,"巧"的精神始终贯穿着对"尽精微而致广大"的不懈追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回归"巧"字蕴含的天人合一、技道相济的古老智慧,或许能为现代技术伦理提供新的思考维度。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