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52|回覆: 1

[樂論]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複製鏈接]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6-4-30 07: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左圖:1936年,今虞琴社成立

今晚,我國當代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琴社團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音樂會將在上海音樂廳舉行。

有中國古琴界半壁江山之稱的演奏家們匯聚上海,吸引了眾多古琴愛好者的關注。

今虞琴社成員、上海音樂學院副教授戴微曾師從龔一、張子謙等多位古琴名家。她是如何理解古琴這門藝術的,欣賞古琴有哪些好方法?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右圖:1980年代今虞琴社活動

琴者,心也

自小學習古琴的戴微,曾先後師從龔一、張子謙、林友仁、吳兆基等古琴名家。回憶起自己第一次聆聽古琴的情景,戴微的印象是聽不進去。

那時的戴微不理解,父親戴樹紅口中經常稱讚的古琴究竟好在哪裡,然而她還是堅持學了下來。考取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專業時,整個附中加上音樂學院學習古琴的學生僅有三人。古琴是冷門中的冷門。

站上上海音樂學院的講台,在中國音樂史的課堂上給同學們講解古琴的戴微,對自己彈了多年的琴又有了新的理解。

有同學在課後直接告訴我,聽古琴讓人想睡覺。面對學生的直言,戴微付之一笑:對聽慣了西方音樂的年輕人來說,確實很難抓住古琴曲中的音樂形象,許多古曲想要表達的意象有些難以捉摸,它給聽者的想象空間極大,十個人聽同一首古琴曲,可能會聽出十種不同的內容。在戴微看來,這種難以捉摸的音樂語彙恰恰是古琴最吸引人之處。

在視覺上,大多數樂器在表演時都會配合較大幅度的身體語言,因為在古時,樂師們主要為上層社會表演,演奏時自然會加入誇張的肢體語言,在技法上也有炫技的需求。而彈奏古琴的過程更像是在與自己對話。彈古琴的人從來都是彈給自己聽的,這種孤獨的樂器很難與其他樂器進行合奏。戴微說。

【琴賦】中云: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數千年來,彈琴即是琴與心的對話,無關他人。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弦外之音有琴心『古琴界半壁江山』今虞琴社成立80周年

戴微在演奏古琴

欣賞古琴的三重境界

一是欣賞琴音。欣賞古琴的第一重境界即欣賞古琴的音色與音質。古琴的音色很特別,與耳熟能詳的琵琶相比,古琴的音色顆粒感並不強,卻以綿長的餘韻取勝。在餘韻中細品音質,能令人心情放鬆。

二是凝神靜心。古琴的音量比許多傳統樂器要弱,聆聽時必須屏息凝神,心也就會不自覺地沉下來、靜下來。戴微說,她尤其喜歡在夜裡撫琴,沒有了白天的雜音、拋卻了心間的瑣事,此時的琴聲有一種穿透人心的力量。感受到內心的安靜,也就達到了聽琴的第二重境界。

三是感受氣韻。在學習古琴之前,戴微曾學過兩年鋼琴,或許是受到西方音樂教育的影響,在聽老先生們撫琴時,她總是不自覺地較真細節處的音準,那時候只要聽到有音不準,心裡就特彆扭。隨着練琴的日子漸長,琴弦在手上留下疼痛之後,戴微對琴的理解也逐漸有了變化,她意識到真正的大家在彈琴時重在布局、重在氣韻,一首曲子彈畢如同一幅草書一氣呵成。

當你感受到這份氣韻時,整個人就會被曲子帶着走。戴微認為,西方的音樂遵循嚴謹的樂理結構,一首曲子可被分割為一個個段落,但古琴曲的起承轉合往往是無法被分割的。

一首曲子最重要的氣韻不會被標註也無法被標註在任何一本琴譜上,全憑彈奏者的人琴合一,而這種弦外之音是最難以言傳,也是最難領會的。

在留存至今的眾多古琴琴譜上大約記載着三千首古琴曲,但真正能被今人彈奏的大約只有100多首,絕大多數古曲是有譜而無樂。

這是因為大多數古琴家在傳授琴曲時都是口授心傳,晚年時再將畢生所學進行總結記錄,但他們所記錄的只有弦徽與指法,而沒有節奏,並非完整意義上的琴譜。在琴譜之外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秘籍。

因此,後人在演奏時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所師從的琴派風格重新打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琴派的演奏者彈來,就像是兩首曲子。

那些不得不聽的古琴曲

【良宵引】 此曲是虞山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也是古琴初學者經常學習的入門琴曲。【良宵引】的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的【松弦館琴譜】,此書是虞山派的代表琴著,更是【四庫全書】所收唯一的明代琴譜,在古琴界頗有影響。

這首曲子短小洗鍊,委婉清新,在曲聲中能感受月夜輕風,良宵雅興。戴微用小小的、淡淡的來形容這首曲子,它的旋律能給聽者愜意的感覺,就像【詩夢齋琴譜】中所說曲小而氣度安閒。

【春曉吟】 此曲是古琴名曲之一,表現的是春天欣欣向榮的景象。【二香琴譜】 認為它和平、中正、大方,為諸曲之冠。【春曉吟】篇幅不大卻韻味綿長,頗具琴味。古琴曲中,炫技的曲子往往聲多韻少,在音樂性上固然很能抓人的耳朵,但總與琴味有隔,而一些短小的,或者技法並不高難的曲子倒能充分體現出古琴曲清微的意境,【良宵引】【春曉吟】等就是這樣的曲子。

【長門怨】 【長門怨】是古琴流派里非常著名的梅庵琴派代表曲目之一。此曲始於清代,出於民間,作者無從考證,是根據漢武帝后陳阿嬌謫居長門宮的故事譜成。阿嬌雖用萬金求得司馬相如的華麗辭章,卻再也無法求回從前漢武帝的感情。相傳後人以司馬相如名篇【長門賦】之意為曲意,作得琴曲【長門怨】。這首曲子在高音區有琴曲少見較激越的表現,低音區則哀婉淒麗,如泣如訴。

【醉漁唱晚】 此曲是一首頗具特色的川派代表曲目。全曲一共7段,由一個短小的動機發展而成。這首曲子瀟灑出塵,形象多變,忽而重若寒泉老木,忽而輕若流水落花,有笑傲煙雪、醉鄉酣美之興味。

秦漢時期的古曲大都有一定的敘事性,比如【胡笳十八拍】【大胡笳】【小胡笳】等表現的情節頗為豐富,而到了兩宋之後,琴曲中的敘事成分就越來越少,寄情山水的曲子成了主流。漁、樵、耕、牧是那時古琴曲的四大主題。有一次我在課上放了一首【樵歌】,有學生問,樵歌不就是講砍柴的嗎?其實,漁、樵、耕、牧的曲子表現的都是當時的文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這首【醉漁唱晚】以及我很喜歡的【漁樵問答】也是如此。戴微說。

【瀟湘水雲】 這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琴曲,為眾多琴家所推崇。歷代琴人爭相彈奏,曾被四十餘家琴譜刊載。它在古琴曲中不論是思想內容、曲式結構、技術技巧及旋律的可聽性等方面,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在戴微心中,這首曲子雖是古曲,但如今聽來依舊有一種動人的力量。此曲也是古琴大師龔一的代表作之一。

【廣陵散】 這是著名的古琴大曲,其譜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近代虞山大家吳景略據此打譜定拍。全曲一共45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描繪了聶政刺韓王的復仇故事,情緒或深沉雄偉,或莊嚴肅穆,或悲壯激越,或婉約動人,極富戲劇性張力。

陳宦丞 發表於 2025-7-8 13:33 | 顯示全部樓層
【琴道八秩:論今虞琴社之文化承繼與古琴審美三境】

今虞琴社立社八十載,誠為華夏琴學傳承之里程碑。觀社史沿革,自1936年草創至今,諸先賢恪守"以琴養心"之旨,實乃"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禮記·樂記】)的當代實踐。戴微教授所言"琴者心也"之論,深得古琴三昧,與嵇康【琴賦】"愔愔琴德,不可測兮"一脈相承。

古琴之妙,首在"中和"二字。【溪山琴況】有云:"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此中三合,正對應戴氏所言三重境界。琴音之"輕微淡遠"(徐上瀛語),非如鐘鼓之喧闐,恰似"大音希聲"(【老子】四十一章),須以澄懷味象之心體悟。今人初聞琴韻若覺睏倦,實因未解"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蘇軾【送參寥師】)的審美機制。

琴社八十年堅守,尤重"人琴合一"之道。張子謙先生【操縵瑣記】載:"彈琴須得氣韻,氣韻來自心性",此即戴微所述"與自己對話"的真諦。古琴減字譜看似簡略,實含"得意忘形"之妙,恰如【莊子·天道】輪扁斫輪之喻,不可言傳的"數"與"度",正需口傳心授的師承。

今人習琴當循三重進階:
一曰"辨器"。良桐之材、髹漆之工,皆關音德。蔡邕聞爨識焦尾,可見器物即道器。
二曰"明譜"。從【碣石調·幽蘭】文字譜到【神奇秘譜】減字譜,譜式演變暗藏審美流變。
三曰"養氣"。朱熹【琴律說】強調"涵養德性",琴曲中【高山】【流水】之志,【梅花】之操,皆在陶冶性靈。

今虞琴社八十周年雅集,非獨技藝展示,實為傳統文化活態傳承之範本。當此西樂盛行之際,尤需謹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的古訓。願後學能體認"左琴右書"之傳統,使三千載琴脈永續清音。
韓竺蟲 發表於 2025-7-15 02:58 | 顯示全部樓層
【琴道薪傳八十年——今虞琴社的文化堅守與當代啟示】

今虞琴社八十周年慶典,實乃中國琴學傳承之盛事。此社肇基於1936年,正值西學東漸、國粹式微之際,張子謙、查阜西諸先生以"今之虞山"自勵,承嚴天池"清微澹遠"之旨,開現代琴學系統傳承之先河。觀老照片中先賢風骨,猶見"眾器之中,琴德最優"(嵇康【琴賦】)的文化堅守。

戴微教授所言"琴者,心也",實得琴學三昧。古琴之妙,正在其"大音希聲"(【老子】)的哲學品格。相較於西方音樂以精確音高、固定節拍構建聽覺秩序,古琴以"散、泛、按"三音交錯,通過"吟猱綽注"的虛實變化,構築"得意忘形"的審美空間。昔年成玉磬【琴論】云:"操琴之法,以得意為主",正與戴教授"十人十解"之說古今呼應。

琴道傳承之難,自古而然。唐代趙耶利已嘆:"吳聲清婉,蜀聲躁急",地域尚且有別,況今古懸隔乎?戴教授所述學生"聞琴欲睡"現象,恰印證【溪山琴況】"琴道衰微"之憂。然古琴之"冷",實因其拒絕媚俗的文化品格。昔白居易【廢琴】詩云:"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千年而下,此況未易。

至於習琴三境,深得傳統琴學精髓:
首重"辨材審器",如【嫏嬛記】載雷威斫琴"選材良,用意深",良琴"九德"(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之辨,實為音色審美根基;
次求"調氣凝神",此乃【琴操】"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的修身傳統;
終至"物我兩忘",臻於【莊子】"坐忘"之境。戴教授夜闌撫琴之樂,正是嵇康"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的當代寫照。

今虞琴社八十年曆程,恰似古琴絲弦——初看孤清,實則韌如蒲葦。當戴教授等傳人於音樂學院講授琴史時,已非簡單技藝傳授,實乃進行着"傳統審美現代性轉換"的文化實踐。古琴之韻不在弦上,而在弦外;琴社之存不在規模,而在精神。願今人聽琴,不僅能聞"高山流水",更當識得"士無故不撤琴瑟"(【禮記】)的文化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