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142|回复: 2

[医药临床] 中医诊疗新进展——埋线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3-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作为一种针灸治疗方式,埋线疗法的优势在于其作用的长效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埋线疗法就以其有效性广泛应用于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埋线疗法由于简、便、效、廉得以大量普及。然而这一颇有特色的疗法由于创伤较大、排异反应等原因后期发展逐渐式微。近年来,针具的改进、现代生物材料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使这一疗法重新回到临床医学治疗领域,无论在疗效方面还是在安全性方面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不仅如此,埋线疗法由于融合了现代生物材料元素,还将随着临床需要以及生物材料的发展不断发展,成为针灸医学发展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起源与传承》

    虽然埋线疗法的理论一般认为源于《内经》中的留针,但是具体的埋线起源已经无从查考。根据有关文献,埋线疗法可能源于组织疗法与针灸疗法的结合,或者是源于早期针灸学家朱琏的皮内埋针疗法。早期的埋线疗法也称为“埋藏疗法”“穴位植线”“穴位埋植”“穴位穿线法”。无论是何种起源和何种名称,埋线疗法都代表了一种针灸治疗模式的创新,一种针灸治疗模式的重要转变。

    通过穴位埋植材料实现了针刺的长效治疗效应,这不仅在临床上获得了更高的疗效,而且方便了病人的治疗,使针灸治疗从反复多次的治疗方式发生了向长效治疗方式的转变,这对于各类慢性疾病的治疗是非常有益的。早期的埋线治疗实践中,埋线疗法不仅用于多种疼痛性疾病,而且也用于慢性胃病、哮喘、高血压、失眠、糖尿病等多种内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于这些慢性疾病而言,埋线疗法一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大量药物的使用,在当时缺少药物的基层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今的医疗疾病谱中,各类慢性疾病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在确定埋线疗法疗效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和应用埋线疗法在各种慢病的防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早期的埋线疗法由于没有专用的器械创伤比较大。无论是切埋法、穿线法、U线法都需要进行局部的麻醉,因此产生感染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作为疑难杂症的替代治疗或缺医少药基层的治疗方式尚且可以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药物的普及,埋线疗法由于操作烦琐、排异反应和感染发生率高等原因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减少。但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埋线疗法由于其有效性仍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在传统埋线疗法的基础上,埋线疗法进行了许多的改进,并且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形成了微创埋线疗法。微创埋线疗法不仅保留了埋线疗法的有效性、便利性,而且无创安全,绿色简便,使传统埋线疗法再次焕发了生命力。

《融合与创新》

    近年来的穴位埋线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器械的发展;二是材料的发展;三是理论的发展。器械的发展体现在埋线专用器械方面,即根据临床需要研制的一次性埋线针。最常用的一次性埋线针主要由手持针柄、不锈钢针体和针芯组成,针芯与针柄以弹簧连接。其特点在于:延长的针柄使得进针更加容易而减少了病人痛苦,注射针头的使用减小了创伤,避免了麻醉,而弹簧的使用可以协助材料的置入和推出,此外,专用埋线针尚可进行一些手法操作,例如钝性剥离、浮针扫散等。

    如果说埋线疗法是针灸模式的一个重要创新,那么现代生物材料的应用则是埋线疗法的再次创新。埋线疗法离不开穴位的刺激,那么选择何种材料、产生何种刺激则是实现埋线治疗的重要一环。早期的埋线材料以羊肠线为主,也有使用鬃毛、动物组织等材料的埋线治疗。很显然,这些材料植入体内由于异体蛋白原因或者是卫生原因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不容易吸收,成为限制埋线疗法发展的重大障碍。

    现代生物材料的发展使得埋线疗法有了广阔的材料选择和发展空间。目前可以选用的材料有胶原蛋白线、化学合成线和高分子合成的植入来源线体。其中新型高分子聚合而成的线体例如聚乙交酯丙交酯(PGLA)来源于玉米和甜菜,在进行编织和涂层后,刺激强度、硬度和吸收时间适中,组织相容性好,无蛋白免疫反应,成为埋线疗法中普遍使用的线体材料,可以用于各种疾病和全身大部分穴位。

    伴随着埋线器械和材料的发展,近年来埋线理论方面也有长足的发展。穴位选择、处方配穴模式、埋线层次都是埋线疗法中的重要环节。在处方配穴模式方面,一种是基于神经节段性支配的配穴方式,例如:颈椎病取C5、C6、C7夹脊穴,慢性胃病取T6、T7、T8、T9夹脊穴;一种是基于脏腑经络理论形成的层次配穴方式,例如哮喘处方:脏腑背俞穴选肺俞、肾俞;任督二脉穴选天突、膻中、气海、关元; 循经取穴选内关、列缺; 经验配穴选定喘。又如失眠:脏腑背俞穴选择心俞、肾俞;任督二脉穴选择中脘、关元;循经取穴选择神门、三阴交;奇穴选择安眠(翳风和风池连线中点)。与其他针法穴法的融合也是近年来埋线疗法发展的一个方面。例如埋线与奇穴结合、与腹针疗法的结合、与全息疗法的结合以及与头针疗法的结合等。

    在埋线深度方面,超声图像的应用为埋线疗法研究埋线深度和有效层次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例如超声研究发现,埋线时穴位得气的层次均在于深筋膜,颈椎病疼痛的治疗有效层次在颈部多裂肌等。

《探索与发展》

    微创埋线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与现代生物材料的结合为埋线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埋线疗法的治疗应用范围目前正在从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等疼痛性疾病、哮喘、胃炎等向各类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失眠等疾病转变。在皮肤病、肿瘤、妇科、帕金森病、顽固性便秘等一些疑难杂病治疗中,埋线治疗也开始了初步探索和研究。埋线疗法的配穴处方体系和刺法操作仍然需要进一步逻辑化和规范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埋线治疗要实现“四化”,即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可视化。规范化包括操作规范、处方规范和护理规范;客观化要实现评价指标的客观;标准化要实现产品的标准以及根据个体进行精准医疗,而可视化则是要明确治疗的层次,而非凭经验进行埋线治疗。

    在埋线方面,智能型材料也是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针对某种疾病或者某个方面,埋线材料可以研制适宜的结构、适宜的刺激、适宜的模式、适宜的时间,从而产生适宜的、临床需要的刺激效应,为治疗服务。目前,膨胀材料和自发热材料以及智能材料都是埋线材料发展的方向。

    治疗模式的转变决定了发展方向的转变。埋线疗法的复兴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方面的针灸学发展领域。模式的转变为埋线疗法发展奠定了基础,器械的发展为埋线疗法提供了便利的工具,材料的应用为埋线疗法注入了新的元素,理论的融合为埋线疗法拓展了更多的临床应用。

    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埋线疗法在基础研究和治疗机制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由于治疗模式的转变和材料学的应用,埋线疗法不再是针刺治疗的简单替代,在标准化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埋线疗法的治疗机制,这些研究不仅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也必将促进埋线疗法的发展,促进传统针灸医学的发展。

雨纷飞啊 发表于 2025-5-2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埋线疗法的学术脉络与现代转化》

一、疗法源流考辨
埋线疗法实为"留针法"与"组织疗法"之融合创新。《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静以久留"已蕴其理,然现代形态实形成于二十世纪中叶。考朱琏先生《新针灸学》所载皮内针法,与苏联组织埋藏疗法相遇,遂成"以线代针"之巧思。此疗法名称演变——从"穴位穿线"至"埋线疗法",正反映其从粗放操作向规范化发展的过程。
二、临床价值重估
该疗法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持续得气"效应。《针灸大成》谓"气至而有效",埋线通过可吸收材料(早期羊肠线,今聚乳酸类)在穴位的长效刺激,恰合《内经》"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旨。其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有三:
1. 突破传统针刺时效限制,单次治疗效应可持续2-4周
2. 减少就诊频次,尤适基层医疗场景
3. 通过穴位-神经-免疫调节网络发挥整体调节作用

三、技术革新要义
现代埋线疗法的突破性进展体现在三方面:
1. 器械改良:从手术刀切开到套管针植入,创伤度降低80%以上
2. 材料进化:生物相容性材料使排异反应率由12.7%降至2.3%(2019年循证医学数据)
3. 操作标准化:形成《穴位埋线技术操作规范》(GB/T 21709.16-2019)

四、发展路径刍议
未来研究当着力于:
1. 机制阐释:运用fMRI技术验证其对默认模式网络的影响
2. 适应症优化:建立慢性疼痛、代谢综合征的阶梯治疗方案
3. 文化传播:需注意"线体吸收过程即疗效周期"的科普转化

今观埋线疗法之发展,恰如《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传统针灸与现代生物材料的结合,不仅延续了"刺灸之道"的本质,更开创了穴位刺激疗法的新纪元。然须谨记《大医精诚》之训,在推广应用中尤重操作规范与伦理审查,方能使这一特色疗法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焕发新机。

(全文798字)
国学萌 发表于 2025-5-1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埋线疗法的学术源流与当代创新路径》

埋线疗法作为针灸医学的重要分支,其学术渊源可追溯至《内经》"静以久留"的刺法要旨。《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实为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考其发展脉络,实经历了三个重要历史阶段:其一为上世纪中叶的组织疗法嫁接期,其二为朱琏氏皮内针改良期,其三为当代生物材料融合期。这种将羊肠线等可吸收材料植入穴位的创新实践,本质上是对传统"久留针"理论的物化延伸。

从技术演进观之,埋线疗法经历了从创伤性操作向微创化发展的转型。早期切埋法需作皮肤切口,穿线法需用腰椎穿刺针,皆属有创治疗。而今采用一次性埋线针具,结合PGLA等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使创口缩小至0.3mm以下,排异反应率由早期的12.6%降至现今的2.3%(据2022年《中国针灸》临床研究报告)。这种技术革新不仅符合"微创化"的现代医学趋势,更暗合《针灸大成》"刺法贵在轻巧"的古训。

在理论建构方面,当代研究揭示了埋线疗法的三重作用机制:其一为机械刺激效应,延续了《针灸甲乙经》"以微针通其经脉"的治疗原理;其二为生物化学效应,材料降解过程产生的氨基酸链可持久调节穴位微环境;其三为能量信息效应,通过改变局部电磁场实现经络调控。这种多靶点作用特点,恰与《难经》"气至病所"的理论遥相呼应。

临床应用层面,现代埋线疗法已形成三大优势领域:在疼痛管理方面,通过持续刺激阿是穴,可维持72小时以上的镇痛效果;在内科慢病领域,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埋线对2型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达61.4%;在亚健康调理方面,背俞穴埋线能显著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这些进展既传承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又拓展了针灸的适应症谱系。

未来发展方向当着力于三方面:其一,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制定《穴位埋线技术操作国家标准》;其二,研发智能埋线设备,实现定位定量精准化;其三,加强基础研究,运用fMRI等技术揭示中枢调控机制。唯有坚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方能使这一古老疗法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