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4 14:52
一
注冥然无不在也。
疏夫道无不在,所在皆无,荡然无际,有何封域也。
释“夫道未始有封”,崔云,齐物七章,此连上章,而班固说在外篇。
二
注彼此言之,故是非无定。
疏道理虚通,既无限域,故言教随物,亦无常定也。
三
注道无封,故万物得恣其分域。
疏畛,界畔也。理无崖域,教随物变,是为〔是〕义故,畛分不同。
释“为是”于伪反。“有畛”徐之忍反,郭李音真。谓封域畛陌也。
四
疏畛假设问旨,发起后文也。
五
注各异便也。
疏左,阳也。右,阴也。理虽凝寂,教必随机。畛域不同,昇沈各异,故有东西左右,春秋生杀。
释“有左有右”崔本作宥,在宥也。◎卢文弨曰:旧作崔本作有,讹。案下云在宥也,则当作宥明甚。今改正。“异便”婢面反。
六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疏伦,理也。义,宜也。群物纠纷,有理存焉,万事参差,各随宜便者也。
释“有伦有义”崔本作有论有议。◎俞樾曰:释文云,崔本作有论有议,当从之。下文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又曰,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彼所谓分辩,即此有分有辩;然则彼所谓论议,即此有论有议矣。
七
注群分而类别也。
疏辩,别也。飞走虽众,各有群分;物性万殊,自随类别矣。
释“有分”,如字。注同。“类别”彼列反。下皆同。
八
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疏夫物性昏愚,彼我封执,既而并逐胜负,对辩是非也。
释“有争”,争斗之争。注同。
九
注略而判之,有此八德。
疏德者,功用之名也。群生功用,转变无穷,略而陈之,有此八种。斯则释前有畛之义也。
一〇
注夫六合之外,谓万物性分之表耳。夫物之性表,虽有理存焉,而非性分之内,则未尝以感圣人也,故圣人未尝论之。〔若论之〕二,则是引万物使学其所不能也。故不论其外,而八畛同于自得也。
疏六合者,谓天地四方也。六合之外,谓众生性分之表,重玄至道之乡也。夫玄宗冈〔罔〕象,出四句之端;妙理希夷,超六合之外。既非神口所辩,所以存而不论也。
一一
注陈其性而安之。
疏六合之内,谓苍生所禀之性分。夫云云取舍,皆起妄情,寻责根源,并同虚有。圣人随其机感,陈而应之。既曰冯虚,亦无可详议,故下文云,我亦妄说之。
一二
注顺其成迹而凝乎至当之极,不执其所是以非众人也。
疏春秋者,时代也。经者,典诰也。先王者,三皇五帝也。志,记也。夫祖述轩顼,宪章尧舜,记录时代,以为典谟,轨辙苍生,流传人世。而圣人议论,利益当时,终不执是辩非,滞于陈迹。
一三
注夫物物自分,事事自别。而欲由己以分别之者,不见彼之自别也。
疏夫理无分别,而物有是非。故于无封无域之中,而起有分有辩之见者,此乃一曲之士,偏滞之人,亦何能剖析于精微,分辩于事物者也!
释“故分”,如字。下及注同。
一四
疏假问质疑,发生义旨。
一五
注以不辩为怀耳,圣人无怀。
疏夫达理圣人,冥心会道,故能怀藏物我,包括是非,枯木死灰,曾无分别矣。
一六
注不见彼之自辩,故辩己所知以示之。
疏众多之人,即众生之别称也。凡庸迷执,未解虚忘〔妄〕,故辩所知,示见于物,岂唯不见彼之自别亦乃不鉴己之妙道,故云有不见也。
一七
注付之自称,无所称谓。
疏大道虚廓,妙绝形名,既非色声,故不可称。谓体道之人,消声亦尔也。
释“不称”尺证反,注同。
一八
注已自别也。
疏妙悟真宗,无可称说,故辩雕万物,而言无所言。
一九
注无爱而自存也。
疏亭毒群品,汛〔汎〕爱无心,譬彼青春,非为仁也。
二〇
注夫至足者,物之去来非我也,故无所容其嗛盈。
疏夫玄悟之人,鉴达空有,知万境虚幻,无一可贪,物我俱空,何所逊让。
释“不嗛”郭欺簟反。徐音谦。
二一
注无往而不顺,故能无险而不往。
疏忮,逆也。内蕴慈悲,外弘接物,故能俯顺尘俗,惠救苍生,虚己逗机,终无迕逆。
释“不忮”徐之豉反,又音跂,李之移反。害也。李云:健也。
二二
注以此明彼,彼此俱失矣。
疏明己功名,炫燿于物,此乃淫伪,不是真道。
释“道昭”音照。
二三
注不能及其自分。
疏不能玄默,唯滞名言,华词浮辩,不达深理。
二四
注物无常爱,而常爱必不周。
疏不能忘爱释知,玄同彼我,而恒怀恩惠,每挟亲情,欲效成功,无时可见。
二五
注皦然廉清,贪名者耳,非真廉也。
疏皎然异俗,卓尔不群,意在声名,非实廉也。
二六
注忮逆之勇,天下共疾之,无敢举足之地也。
疏舍慈而勇,忮逆物情,众共疾之,必无成遂也。
二七
注此五者,皆以有为伤当者也,不能止乎本性,而求外无已。夫外不可求而求之,譬犹以圆学方,以鱼慕鸟耳。虽希翼鸾凤,拟规日月,此愈近彼,愈远实,学弥得而性弥失。故齐物而偏尚之累去矣。
疏园,圆也。几,近也。五者,即已前道昭等也。夫学道之人,直须韬晦;而乃矜炫己之能,显燿于物其于道也,不亦远乎!犹如慕方而学园圆,爱飞而好游泳,虽希翼鸾凤,终无𬸣翥之能,拟规日月,讵有几方之效故也。
释“园”崔音刓。徐五丸反。司马云:圆也。郭音团。“而几”徐其衣反。“向方”本亦作向,音同。下皆放此。“近彼”,附近之近。“远实”于万反。
二八
注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
疏夫境有大小,智有明暗,智不逮者,不须强知。故知止其分,学之造极也。
二九
注浩然都任之也。
疏孰,谁也。天,自然也。谁知言不言之言,道不道之道?以此积辩,用兹通物者,可谓合于自然之府藏也。
三〇
注至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故旷然无盈虚之变也。
释“注焉”徐之喻反。
三一
注至理之来,自然无迹。
疏夫巨海深弘,莫测涯际,百川注之而不满,尾闾泄之而不竭。体道大圣,其义亦然。万机顿起而不挠其神,千难殊对而不忤其虑,故能囊括群有,府藏含灵。又譬悬镜高堂,物来斯照。能照之智,不知其所由来,可谓即照而忘,忘而能照者也。
三二
注任其自明,故其光不弊也。
疏葆,蔽也。至忘而照,即照而忘,故能韬蔽其光,其光弥朗。此结以前天府之义。
释“葆光”音保。崔云:若有若无,谓之葆光。
校
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成作周。
二、若论之三字依赵本及世德堂本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