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文(中小學教材)作者:古典詩詞發佈:延章
2022-11-23 22:45
劉義慶403年-444年,彭城郡彭城縣今江蘇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學家。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南郡公,永初元年420年封臨川王,征為侍中。文帝元嘉時,歷仕秘書監、丹陽尹、尚書左僕射、中書令、荊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賢傳】【江左名士傳】【世說新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cán,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注釋
陳太丘: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捨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離開。舍:捨棄,拋棄。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時年:當時的年齡。
戲:嬉戲。
尊君在不: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否』。
君:對對方的一種尊稱。
已去:已經離開。
曰:說。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表示動作偏指一方。委:拋棄,捨棄。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信:誠信,講信用。
則:就是。
慚:感到慚愧。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顧:回頭看。
賞析
【陳太丘與友期行】全文僅有103個字,卻敘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關於守信與不守信的一場辯論,刻畫了三個有鮮明個性的人物,說明了為人處世,應該講禮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卻包含了這樣豐富的內容,真可謂言簡意賅了。如果不是在語言的精煉上造詣高深,要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精煉語言,體現在文章的始終。一開頭,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捨去』、『乃至』等幾個關鍵詞語,把事情、時間、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這些交代中,還把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一個守信,一個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讀者面前。
文章的結尾,雖只客寥數語,但卻字字生輝。『慚』、『下"、『引』三個動詞,把友人知錯欲改的心態及行為刻畫得入木三分。對元方鄙棄『無信』的那股倔強勁兒,也用『入門,不顧』四個字,描繪得維妙維肖。就在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層子斥友人中,儘管作者用了比開頭和結尾要多得多的筆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煉。單就敘述的句子來說,在敘述友人問元方時,由『問』到『怒』,感情急劇變化,充分表現了友人那粗魯無禮的性格。而在敘述元方批駁友人的怒斥時,則選用語氣平和的『答曰』、『曰』這類詞,這對表現元方不懼怕友人的怒斥、知書達理、善於應對的性格,起到了絕好的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行】的主題思想,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來揭示的。這些人物對話,雖然只有三言兩語,但句句都緊扣文章中心,緊扣人物性格,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文章寫友人與元方的對話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開門見山,問得直截了當,毫無謙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魯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遜,當着兒子罵父親,這是不講禮儀的行為,再露性格的粗魯。第三句『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實則無理。不自責自己失約誤期的錯誤,反而委過於人,怒斥對方如約而行的正確做法,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講道理的性格特徵。
文章寫元方與友人的對話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這是針對友人的問話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問題,在,還是不在。而是先說『等君久』『不至』,再說『已去』,把父親的『去』與『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聯繫起來。這樣的回答,不僅把父親為什麼走說清楚了,為後面批駁友人的怒斥作了準備,而且話中有話,流露出對友人失約的反感。第二、三兩句是對友人無理怒斥的反駁。第二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這是針對友人強調『期行』而說的。守信還是失信,關鍵在於『期日中』,『日中不至』,當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實質,擊中要害,
使友人失去辮駁的根據。第三句『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是針對友人出言不遜而說的。在指出友人『無信』的基礎上,又指出友人『無禮』。一步緊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無以言對的狼狽境地,以至最後不得不『慚』而『下車引之』。由於這些對話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因此,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陳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麼聰穎仁慧、知書達理。
【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細節微言、涵泳無窮。『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尺寸之間起波瀾,與下文問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應。友人『問』『便怒』『慚』『下車引之』,一波三折。其間,先稱『尊君』,驟然口不擇言『非人哉』,人物情態,栩栩如生。元方『門外戲』、一答一日、『入門不顧』,應對自如,宛若成人,表現出鮮明個性與獨立人格。不論是情節上的起伏變化,還是人物情態上的自然生動,乃至文字之下隱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質,都值得我們琢磨品味。
參考資料
1、畢淑娟.學考第1教材同步點撥人教課標版語文七年級上: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06:第111頁
2、李新民瑪秀芳.談【陳太丘與友期】語言的精煉和個性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3、張豪.何以『方正』?--重讀【陳太丘與友期】: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