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闺怨(王昌龄)

唐诗三百首作者:《清》蘅塘退士孙洙发布:休竹客

2022-9-7 00:29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不知一作:不曾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赏析古时候写闺怨诗词的特别多,多以弃妇思妇有主体,伤情思念为题材,来描写深闺之中的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复杂情思和思绪,多哀怨悲伤。而此诗也恰好极生动准确的将哀怨妇人的心理变化极好的把握住,但却刻意不进行详细雕琢,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而王昌龄就极其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形象。
第一句首先言明“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而少妇“凝妆上楼”,十分自然的为“不知愁”描绘出了生动形象。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折的关节。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悔教”写少妇的心情,表达出她内心难以尽言的缠绵情致,真可谓“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以无意写意则意真”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39;“闺怨”。
整首诗的诗语浅而近,情淡而真,集中而微妙地写出了闺中少妇心理变化的一瞬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广阔天地,诱使人们逐步寻绎出少妇心理变化的缘由和过程,从而获得审美心理的满足。

《诗人简介》
王昌龄西元六九八年至七五六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