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6 10:32
一
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
疏夫身者神之舍.故以至人为道德之器宇也.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释“宇泰定”.王云:宇.器宇也.谓器宇闲泰则静定也.◎家世父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心自兆其端倪而天光发焉.自然而不可掩也.脩其自然而机应之.人各自脩也.各自见也.故曰人见其人
二
注天光自发.则人见其人.物见其物.物各自见而不见彼.所以泰然而定也
疏凡庸之人.不能测圣.但见群于众庶.不知天光遐照也
三
注人而脩人.则自得矣.所以常泰
疏恒.常也.理虽绝学.道亦资求.故有真脩之人.能会凝常之道也
四
注常泰.故能反居我宅而自然二获助也
疏体常之人.动以吉会.为苍生之所舍止.皇天之所福助.不亦宜乎
五
注出则天子.处则天民.此二者俱以泰然而自得之.非为而得之也
疏出则君后.处则逸人.皆以临道体常.故致斯功者也
校
一.物见其物四字依阙误引张君房本及注文补
二.赵谏议本无自然二字
一
注凡所能者.虽行非为.虽习非学.虽言非辩
疏夫为于分内者.虽为也不为.故虽学不学.虽行不行.虽辩不辩.岂复为于分外.学所不能耶
释“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言人皆欲学其所不能知.凡所能者.故是能于所能.夫能于所能者.则虽习非习也
二
注所不能知.不可彊知.故止斯至一
疏率其所能.止于分内.所不能者.不彊知之.此临学之至妙
三
注意虽欲为.为者必败.理终不能
疏若有心分外.即不以分内为是者.斯败自然之性者也
释“败之”补迈反.或作则.元嘉本作则
校
一.世德堂本有也字
一
注因其自备而顺其成形
疏将.顺也.夫造化洪𬬻.物皆备足.但顺成形.于理问学
释“备物以将形”.备.具也.将.顺也
二
注心自生耳.非虞而出之.虞者.亿度之谓
疏夫至人无情.物感斯应.包藏圣智.遇物生心.终不预谋所为虞度者也
释“亿度”待洛反
三
注理自达彼耳.非慢中而敬外
疏中.内智也.彼.外境也.敬重神智.不敢轻染.智既凝寂.境自虚通
四
注天理自有穷通
五
注有为而致恶者乃是人
疏若文王之拘羑里.孔子之困匡人.智非不明也.人非不圣也.而遭斯万恶穷否者.盖由天时运命耳.岂人之所为哉
六
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
疏滑.乱也.体道会真.安时达命.纵遭万恶.不足以乱于大成之心
释“以滑”音骨
七
注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疏内.入也.灵台.心也.妙体空静.故世物不能入其灵台也
释“灵台”.郭云:心也.案谓心有灵智能住持也.许慎云:人心以上.气所往来也.◎俞樾曰:不可上当有万恶二字.上文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则又起下意.下文云.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读者不详文义.误谓不可内于灵台与不足以滑成两句相属.故删万恶二字耳.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此文.正作万恶不可内于灵台
八
注有持者.谓不动于物耳.其实非持
疏惟贵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九
注若知其所持则持之
一〇
注持则失也
疏若有心执持.则失之远矣.故不可也
一
注此妄发作
释“不见其诚己而发”.谓不自照其内而外驰也
二
注发而不由己诚.何由而当
疏以前显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丧真之人妄心乖理.诚.实也.未曾反照实智而辄妄发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实当也
释“每发而不当”丁浪反.尔雅云:每.虽也.谓虽有发动不中当
三
注事不居其分内
疏业.事也.世事撄扰.每入心中.不达违从.故不能舍止
四
注发由己诚.乃为得也
疏每妄发心.缘逐前境.自谓为得.翻更丧真
五
疏夫人鬼幽显.乃曰殊涂.至于推诚履信.道理无隔.若彼乖分失真.必招报应.仇怨相感.所以遭诛.则杜伯彭生之类是也
释“幽闲”音闲
六
注幽显无愧于心.则独行而不惧
疏幽显二涂.分明无谴.不犯于物.故独行不惧也
校
一.阙误引刘得一本每下有妄字
二.高山寺本闲作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