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 21:24
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緬甸當前各民族武裝組織總兵力加起來約10多萬,緬軍號稱有50萬大軍。這兩組數據充分表明,緬甸5千6百萬人口當中,十個人裏面就有一個人在當兵打仗。假如把所有因內戰爆發而死亡的人數加進來,這應該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試問:消耗人力資源如此之大的一個國家倘若遲遲不能實現和平,並進行政治改革,它還有什麼前途?所以,緬甸應該儘早結束內戰,而結束國內民族武裝衝突最好的辦法就是儘早幫助民武組織找到他們最好的歸宿,讓所有曾經被歧視、被排擠、被壓迫的非緬民族,尤其是山地土著民族,在緬甸聯邦大家庭中找到歸宿感和認同感,從此,不必再為了爭取民族平等和捍衛民族權利而武裝起義。
為了捍衛各自的生存、發展空間、爭取民族平等和一切基本政治權利,無數正值韶華的青年被各種軍隊召募入伍,成了職業軍人。假如有誰要寫一部『緬甸青年史』的話,裏面肯定會出現類似下列令人沮喪的描述:『緬甸各民族青年很大部分都在軍營中度過他們的前半生,因各民族武裝組織大多不設退役制,所以,有些人幾乎一輩子就在軍營裏耗盡他們的生命。他們大多不曾接受過良好的正規學校教育,也無法獲得在各種機構培訓專業技能的機會,所以,他們根本不具備在正規大公司或工廠中謀職的能力。因為本民族的領地和權益需要他們來捍衛,所以在各自民族領袖或民武組織的號召下,他們只能把自己的黃金歲月貢獻給軍營、奉獻給組織。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是他們最強的素質,但他們一生對科學文明的貢獻卻幾乎為零……。』試問:這樣一個各民族都把首要財力、精力和人力投入到軍隊建設上面,其他建設反倒列為其次的國家,能有多少後進青年有機會、有條件能夠自由選擇人生方向呢?同時,又有多少人能夠有機會去研究科學發明創造和藝術創作呢?因為武裝林立緬甸少數民族青年能夠進入高等學院求學的青年為數極少。試想,倘若沒有學識豐富、興趣廣泛、思想進步的青年,又何談發展、進步和強盛呢?
總之,一個主權國家之內,存在數十支武裝既對青年人力資源造成損耗,高昂的軍費開支也是一項巨大的消耗,非常不利於國家經濟、科技和文明等領域的整體發展與進步。雖然眾多民族組建了自己的民族武裝,宣稱誓死捍衛本民族的尊嚴和基本權利,但訴求卻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復國,有的是為了脫離聯邦獨立建國,有的為了謀求更大的轄區政權,有的僅僅為了爭取民族區域高度自治……。倘若完全滿足所有民地武的訴求,其結果就是緬甸聯邦分裂成多個主權獨立的小國家。但是,一味地對民族武裝正當訴求置之不理或採取軍事打壓,那麼緬甸國家將持續動盪不止、並沉陷在戰爭泥沼當中繼續沉淪。因此,如何安置好民族武裝組織就成了緬甸國事的重中之重。倘若能夠找到一個既利己又不損人的方法,彼此互利共贏那就是民地武最好的歸宿。在此,我們不妨先暢想一下民地武最後歸宿有哪些可能性?
第一種歸宿:獲得民族區域高度自治的權利
第二種歸宿:國家實行一國兩制,允許民族武裝組織建立次國家
第三種歸宿:各民族組織行使脫離權,獨立建國。
以上三種均屬於民武方面的好歸宿。但我們也不能太樂觀,因為人世間本來就沒有任何人和組織是能與天地同壽,所以,民族武裝會有壽終正寢的那一天。『日不落帝國』也有日暮西山的時候,何況是小小的民族武裝?然而,雖知死亡是註定的、不可變更的,但可以變更的是讓它死得其所,死有所值。因此,討論民地武的壽命能有多長,不如讓我們來分析分析緬甸民族武裝覆滅的幾種可能性吧。
一、組織自身內部形成不可調和的兩大派系,抑或繼承者無能,都會導致武裝組織內訌並分崩離析,最終被緬軍武力整編。
二、民武控制區經濟發展嚴重落後、毒品泛濫成災、社會局勢動盪與緬政府管轄區形成巨大差別,讓武裝組織轄區內的人民感到前途無望、人心向背、人心求變,從而引發內部高層率部投靠緬軍或緬政府。
三、民族武裝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招致某大國、鄰國或聯合國等外部力量與當局聯起手來打壓,並逐漸淪為無立身之所的流寇。
四、民族武裝因個別高層幹部行為失控,走向極端的恐怖主義暴力路線,進而演變成為人人喊打的恐怖組織。
綜上可見,民地武的壽命長短取決於民地武組織本身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生存還是毀滅?都跟民武自身每天所作所為有關。民武組織的壽命可能比緬甸這個國家的壽命還要長,但也可能會在某一天就忽然兵員四散或徹底覆滅。
何處是歸途?戰鬥復戰鬥!——民武組織的前程註定是風雨兼程,註定是荊棘滿布,同時也註定是一條滿是艱苦鬥爭的血路,因為,奉行大緬族主義的軍人集團為他們鋪就的是一條通往奴役之路,所以,唯有血與火才能改造它。
假如,以後的緬甸新憲法能夠重新規定聯邦國家軍隊的組成及節制方式;能夠有力防止國防軍由緬族或某個單一民族所掌控;防止某一民族假借國防軍力量欺壓另一個民族;能夠防止國防軍的軍權完全掌控在部隊首長手中;把國防軍的指揮權、宣戰權交賦民選總統或國會……,之後,各個民族武裝在真正的民族聯邦體制下,和平地轉化、轉型成為各民族自治邦的安保警察部隊。而這,或許就是民地武裝最好的歸宿之一。
由於民武組織的政治訴求各有不同,各家都有各家內心真正嚮往的美好歸宿,因此,對於別人安排給他們『歸宿』,大多不會讓他們感到滿意。而且,當『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民武組織抓住歷史機遇,取得了遠遠超出了自己最初預期的成就,也並非不可能。可見,緬甸民武組織最後的歸宿,雖然前路佈滿荊棘、政治氣候風雪交加,但危機與機遇並存,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