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 简介 目录 A-AA+ 书签 查字

             

第八节 时令节制

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9-10-20 12:26

礼之大体,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

《礼记·丧服四制》

礼不仅是为人恭敬、谦卑而已。礼的内涵是“达于天道”,即天人合一。“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大戴礼记·主言》”若身心内外皆以道为基础,则谓有“”之君子。因为“德也者,得于身也”。德,首先是在自身得以躬行,所以“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君子无论是独处还是与人相处,言行皆附合道,不会因个人好恶而做“不道”之事。《礼记》曰:“君子行礼,不求变俗”,君子行礼,不会个人及周围人习性的影响,要依阴阳时辰,四时季节而定。

世人皆知要白天工作,夜晚休息,这是地球自转一周所产生的周期性影响,那么月亮绕地球一个周期夏暦一个月,地球绕太阳一个周期一年对人的作息有何影响?读过《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者大概知晓年、月对身体的影响。先圣先贤制定的礼,也是因这些“”而制。


年岁

现代称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四季轮替一次。此称法自周朝始。周之前,“商曰祀,夏曰岁,唐虞曰载。《说文解字》”,至今,我们仍称年龄为“岁数”,称若干年为“三年五载”、“十年八载”。

《说文解字》曰:“岁,木星也,越历二十八宿宣遍阴阳十二月。”即谓“”是木星“太岁”越历过二十八宿一遍,此正是阴阳春秋经历十二个月,是谓一“”。

”本是乘载之义,引申为四季负载一个周期,与“”意义相近。“”:商朝注重祖先祭祀,每“”轮流祭祀历代先王,一“”祭祀一遍,故称一“”。

年:《说文解字》曰:“谷孰也。”年的本字为“”,即“”收获一次的周期,所以《春秋》中将“五谷丰收”称为“大有年”。

与禾同样,许多生命的周期为一年,同时又有许多生命,其周期或大于一“”,或小于一“”,《庄子·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可见,不同的类别,其生命周期差异之大。

甲骨文〔左〕与金文“年”字.PNG
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年”字

人类的生命周期,按古人的说法为“百年”,所以去世称为“百年之后”。人的生命周期比“”长久许多,所以人感受到四季变化,知道“”因循四季变化而生长。人的生命周期中,也有自己的“季节”,不同“季节”,其为人处事,生活起居等方式,皆不同,所以幼年时要尊老,老年时要慈幼。孔子说过人生三阶段之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三十岁前,为年少,人之血气犹弱,筋骨未定,此时应戒男女之事,否则有损“血气”。《黄帝内经》也讲到,“丈夫”到三十二岁时,才“筋骨隆盛,肌肉满壮”。若在此前有损于“血气”,则身体发育必受影响。所以《礼记》讲:“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即二十岁叫做“”,举行冠礼,三十岁叫做“”,可有“家室即结婚”。二十岁叫做“”,就是说这个年龄身体还比较弱,不稳固,行过冠礼后,再学习、历练十年,到三十岁,身体才真正“”实,此时再娶妻生子。现在仍习惯上把三十岁前叫做“青年”,“”代表春季,是生长发育之季。

三十岁为壮年,此时气力方当刚强,筋骨强壮,会喜于争斗,当注意戒免。到四十岁,气力开始衰,但正因为如此,才变的更加沉稳,智慧。所以《礼记》讲:“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四十岁叫做“”,壮久则强,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说智虑“”,二则谓气力“”。五十岁叫做“”,气力开始衰,髪开始白,颜色如“”。《黄帝内经》亦曰:“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髪鬓颁”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此时虽然气力衰落,但志气更加成熟、沉稳,所以这个年纪当官从政,可堪当大任。

五十岁后,为老年,此时因为血气衰落,思维会生出聚敛之心,当注意戒免贪得无厌。聚敛之心,若张弛有度,则老人可为家、为国聚敛财货以供不时之需,正因如此,华夏祖先养成为子孙积蓄财贵的风俗,而“富不过三代”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年青人主持家业。但是,若聚敛之心过度,则不但伤及五伦亲友,还伤及个人身心。所以《礼记》讲:“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五十岁以上统称为老,但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称谓。六十叫做耆,耆,至也。即至老之年纪,此时气力开始不足,不用再做体力事,可以指事使人。七十岁叫做“”,七十岁已彻底老,智力、记忆力衰落,此时应当将家事、政事都交给下一代人,颐养天年。

由上可知,不同的人生阶段,其行为、节制皆不相同。礼亦必据此而实施。真正的君子,必然能如上述孔子所言而脩身、践行。朱文公《论语集注》引北宋范淳甫之言曰:

圣人同于人者血气也,异于人者志气也。血气有时而衰,志气则无时而衰也。少未定、壮而刚、老而衰者,血气也。戒于色、戒于斗、戒于得者,志气也。君子养其志气,故不为血气所动,是以年弥高而德弥邵也。

北宋·范淳甫

古人读书以脩身养性,不仅仅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还使身心俱受益,生命质量达到升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亦有详细讲述,读者可查阅,兹不赘述。

时令

《说文解字》曰:“时,四时也。”时,本指季节,后来才借指统称的“时间”。《周易·节卦》曰:“天地节而四时成”,因为天地变化有节,所以才有四时轮替。人们常将“礼、节”并称,因为“节,君子以制度数,议德行。《周易·节卦》”君子借鉴“天地节而四时成”之义,认为人亦当有节,所以“制度数,议德行”。《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亦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其义一也。

夏暑冬寒,人之衣食起居随之而变化,此世人皆知。但君子不仅考虑自身,“圣人之仁,施及草木”,还应当考虑到百姓及大自然。

春:

金文春字.PNG
金文中的“春”字

东方者春,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圣也。

《礼记·乡饮酒义》

东方象征春季,春季大地回暖,正如一天中日出东方一般。“”之义即“”,万物萌动产生,有“”,即“”长之义。“”:二“”在下,“”在上,是鸟兽昆虫复苏之意,并非今天“愚蠢”之“”。金文中的“”,正是日出东方,草木随之萌动生长的会意。“”者,生也。所以“产万物者圣”即“使万物萌动产生”之义。

春季是耕作之季,“一年之计在于春”,作为万民表率的天子,此时亦当以身示范。

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御之间,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藉。

《礼记·月令》

天子于元日第一个辛日祭祀上帝,祈求五谷丰登。此后的元辰第一个亥日,天子亲自将耒耜搬车上,放在穿甲衣的骖乘和驾车人之间,并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自耕种藉田。参见图3-7 耕籍图。

耕籍图
图3-7 耕籍图

天子、诸侯亲自耕作,其谷物等收获当然非日常所用。

天子亲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礼记·祭统》

天子在南郊亲耕籍田,以提供祭品;王后在北郊亲自养蚕,以提供祭服;诸侯在东郊亲耕籍田,亦是为提供祭品;夫人在北郊亲自养蚕,亦是为提供祭服。天子、诸侯并非必须耕作,王后、夫人也并非必须养蚕,而是为了表达自身诚信,有诚信才是尽心,尽心才算是虔敬。虔敬、尽心,然后才可以事奉神明。这是祭祀之道。“耕借,所以教诸侯之养也。《礼记·祭义》”天子亲自耕作,则天下诸侯随之效仿,卿大夫,士庶等,也会效仿天子及诸侯,如此,农业生产必然倍受重视。“民以食为天。《汉书》”农业生产受重视,百姓生活就有保障。

百姓的劳动收获,首先是献给父母、尊长以表达孝敬之心。天子、王后的劳动收获,是通过祭祀贡献神灵,以表达敬心。一则感谢天地负载、养育之恩。二则亦是代表百姓,祈祷风调雨顺,物产充盈,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万物生发的季节,应当保护万物生长,如此则顺应天道,所以《礼记》中讲“孟春之月”,即春天的第一个月,应当: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郭。掩骼埋胔。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际。

《礼记·月令》

在这个月,让乐正乐官之长到太学教练祭祀所用之舞蹈,同时修正祭祀所用法典。下令祭祀山林川泽,但不能用母禽畜作祭品。祭祀山林川泽,用以表达对万物萌动生发之敬意,禁用母禽畜,是因母禽畜此时要繁殖,用来祭祀则有违天道。

同时,禁止伐木,禁止捣毁鸟巢,禁止杀幼虫、怀胎之母畜、幼兽、正习练飞翔的幼鸟;不猎捕幼兽,掏取鸟蛋。违反这些,即是违反万物萌动生发之道。同时,不要聚集大众,不要修建城郭。此时亦是庄稼生发之节,农忙之时。若聚集百姓,一来无人从事农耕,二来大量人群活动,必伤害庄稼幼苗。同时,要掩埋无人管的尸体枯骨。这些皆是顺应万物生发之道。

这个月,不可以举兵发动战争,否则必受到天降灾殃。不发动战争,意思是不能由我来发动战争。若是有敌国入侵,自然要领兵抵抗,这也是天道。总之,不要改变天地之道,不要违反人伦纲纪。

《礼记·月令》还说,在仲春之月及季春之月,即春季的第二、三个月,不要将川泽的水用尽,不要使池塘干涸,不要焚烧山林。要“养幼少,存诸孤”,即养育幼儿、少年;抚恤孤儿,这也是顺应天地生发之意。等等,诸如此类。

现代,许多人不知晓,甚至不理解这些道理。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随时任由取用。春天草木萌动,鸟兽复苏,此时约亲朋好友到野外踏青游玩本无可厚非。但许多人在其间任意折毁草木,捕捉鸟兽虫鱼,不仅破坏大自然,对人类自身亦是损害。春天不拆毁草木,到夏秋则可收获更多草木果实;春天少打一网小鱼,秋天则可收获许多条大鱼,等等,诸如此类。若明知这些道理仍我行我素,必是自私自利之徒。

顺应春季生发之道,亦是脩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髪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春季三月,万物生发陈现。天地间万物俱生发、繁荣。此时应晚睡早起,被散头髪,多散步以怡情养志。不滥行杀伐,不冲杀掠夺,不随意罚惩。多放生、施予。这些是顺应春天之气,为养生之道。违逆就会伤到肝气,夏季会得寒变之类疾病,这是因为供给夏季“长养”之气太少的缘故。

夏:

金文夏字.PNG
金文中的“夏”字

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

《礼记·乡饮酒义》

南方象征夏季,夏季万物繁荣,正如一天中日至南方,阳气最盛大之时。“”之义即“”,亦即“”。使万物养育、生长、壮大,含有“”之义。同时,夏亦是农耕之意,金文中的“”,是双手扶犁耕作的会意。因为在古代,农耕才能定居,生活因此有了保障,此乃“”事。所以《说文解字》曰:“夏,中国之人也,以别于北方狄,东北貉,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

由春至夏,万物由萌动生发至繁荣茂盛。相应的时令亦要随之而变。《礼记·月令》讲到“孟夏之月”:

是月也,继长增高,毋有坏堕,毋起土功,毋发大众,毋伐大树。

是月也,天子始𫄨。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

是月也,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

是月也,聚畜百药,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

《礼记·月令》

这个月,草木继续生长增高,所以不要破坏草木生长。不要大兴土木,征发百姓,否则必然会妨害草木生长及桑农之事。不要砍伐大树。

天子开始穿细葛布做的夏装,命令野虞主管田野山林之官出行视察田地原野,代表天子慰劳农夫,鼓励农民毋耽误农时。命令司徒主管教育之官循行视察全国,命令农夫勤勉耕作,不要留在城邑休息。

古时田野乡间仍有大量野兽出没,所以要驱赶野兽使其不危害庄稼。但不要举行大规模田猎。

这个月,有些草木已经成熟,应采集储蓄各种草药。靡草枯死,麦子成熟之时到来,为顺应天时,应当断决较轻薄的刑案,罪轻者释放。后妃向天子献上蚕茧,于是向民间养蚕者收取蚕税。以分配给养蚕者桑树多少为准,无论贵贱长幼。以征收的蚕茧,制作郊庙之礼祭天祭祖的祭服。

《礼记·月令》也说,在“仲夏”、“季夏”之月,要祭祀名山大川及江河之源。以“大雩”礼求雨,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毋搜索关卡及市场,物产丰盛之季,也是交易兴旺之时,搜索关卡及市场,必影响交易。以及要饮食清淡,节嗜欲,定心气。总之,夏季成熟的就可以收获,不成熟的要使其继续生长,不能有妨害及疏怠,以待丰收。丰收之后,即使是牢狱中的犯人,也要适当给以改善伙食,以顺上天好生之德。

现代社会,片面的追求“经济”,使得即使农忙之时,许多农民工亦不回乡务农,而城市里四季都在搞“建设”,大兴土木。甚至使农村部分田地荒芜,余者亦大多老人、妇女从事耕作。如此“经济”,非健康之经济。这些,并非农民工之过,只因现代社会风气即如此。对此,政府应当适当有所调剂。

夏季的养生之道为: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夏季三月,乃草木蕃盛秀美之时。此时,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开花结果,应当晚睡早起,不要厌恶白日太长。心情保持愉快,不要发怒,以顺应此时草木秀美旺盛之道。要适当出汗,使郁气宣通于外。这些是顺应夏季之“长养”之道。违逆则有伤心气,到秋天时,就会得疟疾,因为夏季“长养”基础较差,到冬季,会得更重疾病。

现在许多人,一到夏季就开着空调,不愿受一点热,完全违反了自然之道,这些人必然身体越来越差。这里说的晚睡早起,是相对古人的生活方式而言,古人作息用简单总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夏季白天长,日出早,日落晚,故相对于其它季节,是“晚睡早起”。现在都市中,许多人熬到半夜才睡,同样伤害身体。

金文秋字.PNG
金文中的“秋”字

西方者秋,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

《礼记·乡饮酒义》

西方象征秋,秋季万物皆熟,正如一天中日归西方,阳气收敛之时。“”之义即“”,通“”,乃收敛之意。按照节令进行收敛、杀伐,即坚守“”。《说文解字》曰:“秋,禾谷孰也。”金文中的“”,与现在的“”字结构相同,一“”一“”,表示禾已成熟。

万物成熟之季,自然是收获的季节,《礼记》讲到“孟秋之月”时令是:

是月也,命有司修法制,缮囹圄,具桎梏,禁止奸,慎罪邪,务搏执。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决狱讼,必端平;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墙垣,补城郭。

《礼记·月令》

这个月,命官员修习法令制度,修缮监狱,准备脚镣手铐,禁止奸恶,谨慎处于犯罪邪恶,务必逮捕归案。命法官察验罪犯的伤、创情况,审理案件,判决诉讼,必须端平公正。杀戮有罪者,严肃断定弄罚。因为此时天地开始有肃杀之气,所以不可宽纵。古代死刑犯一般是“秋后问斩”,就是为顺应秋季肃杀之气。

这个月,农民开始收获谷。天子品尝新谷,首先奉献宗庙。命令百官开始施行收敛之政:完善堤防,检查水道有无堵塞,以防备水灾。同时,修缮宫室,加固墙垣,修补城郭。

《礼记·月令》还说,“仲秋”、“季秋”之月,要赡养老人,送几案和手杖,送饮食等生活用品。可以建设城邑,修理粮仓。命令官员催促农民收获,储存过冬的干菜,多积聚柴米等生活物资,以备过冬。引导农民及时种麦,毋错过农时;若错过农时,要问罪不贷。要减轻关卡和市场税收,招来外地商旅,引进各种货物,以便利百姓。如此,则财物不会匮乏,百事皆顺。同时,若要讨伐无道君臣,亦是此时。

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

《礼记·月令》

凡有动土兴工,约合诸侯,举兵伐罪,毋违逆大的定数天道,必顺阴阳四时,谨慎的考虑,理清事件的类别,再做出决策,不可随心妄为。

春夏之时,万物皆在生长之期,所以尽量少杀生,到了秋冬,许多植物进入蛰伏期,肉食动物也大尽进食或储存食物,所以,顺应时令,也是人类狩猎的季节。狩猎,亦有其道: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殷本纪》

商汤出行,看到有人在野外用四面网围猎,那人祝辞即祷告说:“天下四方鸟兽皆入到我网里来”汤对他说:“嘻,要将鸟兽网尽吗?”于是,汤砍断三面网。祝辞说:“欲向左,就向左飞;欲向右,就向右飞;若不要生命,就到网里来吧”。诸侯听说这件事,说:“汤的美德,施及到禽兽。

成语“网开一面 ”即由此而来。所谓“天有好生之德,人当法效之,网开一面,不绝珍禽异兽。”为抵御秋冬之肃杀、严寒,人类适当进食肉类亦是自然之道,但若不择手段,将一切大小禽兽,珍禽异兽全猎杀,则有违天道。许多动物在人类猎杀下灭亡,由此而带来的生态失衡,又影响到其它生物,最后人类亦会承受由此带来的恶果。狩猎,亦当有礼有节。有节,则“不伤财,不害民”。

总之,秋季是成熟收获之季,一则要注意收获粮食等生活之需;二则要促进市场交易,让百姓互通有无;三则丰收之季,财货充足,亦可以兴土木,修水利。以前农村的中小学,到秋季农忙时,要放“秋忙假”,让学生回家协助父母完成秋收,亦是顺应天时之举。如今,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许多农民工一年四季在城市中忙碌,秋收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少年完成,如此,则农业质量必然下降。另外,现代的建设不分季节,无时不在向大自然索取树木、砖石、矿物等,大自然早已不堪重负,其严重后果难以估计。若为国家、民族的子孙后代做考虑,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从传统的“天道”中多汲取经验。

秋季的养生之道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秋季三月,是草木自然成熟之季,西风渐来,天气劲急;暑湿已去,地气清明。应当早卧早起,与鸡同时昼起即鸡鸣起床。使意志安宁,以舒缓秋季肃杀之气。精神内敛,使秋季肃杀之气得以和平;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净。此是秋季“收养”之道。若违背则有伤肺气,到冬季会得飧泄肠道疾病,因为秋天收养之气较差的缘故。

秋季白昼变短,夜晚变长,相应的,人的作息亦顺应自然而改变。秋天是肃杀、收藏之气,人应该顺应天时,缓慢的收养,如此则有助于养生。收养之道,重要的方面就是将精、气、神内敛,现代许多娱乐活动和工具,使人们的精、气、神都放在外面。许多年轻人常期沉湎于电脑游戏中,精神涣散,严重者连眼神都无法集中,这些人,健康状况必然越来越糟糕。

金文冬字.PNG
金文中的“冬”字

北方者冬,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

《礼记·乡饮酒义》

北方象征冬,冬季绿叶凋落,虫兽蛰伏,寒气来袭,正如一天中夜深之时,北方的寒冷与之相对。“”之义即“”,所谓“”,亦即“收藏”之意。按照时令收藏潜伏,即守“”。《说文解字》曰:“冬,四时尽也。” 金文中的“”,是工具挂起,表示不再务工,休养收藏之意。

是月也,天子始裘。命有司曰:“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命百官谨盖藏,命司徒循行积聚,无有不敛。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钥;固封疆,备边竟;完要塞,谨关梁,塞徯径。

是月也,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是月也,乃命水虞、渔师收水泉池泽之赋。毋或敢侵削众庶兆民,以为天子取怨于下。其有若此者,行罪无赦。

《礼记·月令》

这个月,天子开始穿裘皮衣。命主管官吏说:“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不通,闭塞而成冬。”命百官谨慎检查府库仓廪之藏。命司徒巡视露天的禾稼、柴草等集聚,将其全部收藏。加固城郭,加强城门内外戒备,修理门栓门鼻,谨慎保管钥匙,加固印封;加强边防,缮修要塞,留心关卡桥梁,堵塞小路。

这个月,命工师考核百工功绩,摆出工匠制作的祭器,看是否合乎法度程式。毋制作奇技淫巧之物,以至使天子内心动荡。器物必以坚固精致者为上等。器物刻上制工之名,以便将来考查其有无欺骗行为。若材料精美而做工粗糙,必治其罪,并追究其原因。

这个月,命水虞、渔师征收水泉池泽之税,不准借此侵扰剥削百姓,以致使百姓归怨于天子。若有此类事,严惩不贷。

《礼记·月令》还说,“仲冬”之月,官员要视察百姓有没有将粮食、柴禾等收藏好;将牲畜圈养好,若有怠慢,要加以督促。不要再动土造房,不要再调集大众,因为此时许多动物蛰伏冬眠,若大兴土木,必然将它们翻出而死去。若事态严重,死的动物很多,还可能引发瘟疫。所以要顺应天地收藏之气,不动土木,不发大众,无事不要远行。同时,冬季为农闲之时,所以可多做些酿酒、伐木、修缮房屋等活动。“季冬”之月,开始稍有回暖,冰层变薄,所以是捕鱼的重要季节。同时,提醒农民要准备来年的农活。此时,是年终之月,所以也是审查税赋,计算一年收成得失的时间。

现在,许多工作在不分季节的进行,其中有生产发展、需求增加的原因。比如酿酒等手工,若仅在冬季进行,恐怕会供不应求。但还有许多工作,比如伐木、建筑等,无论生产力如何发展,皆应据当地气候、季节等条件进行,若违背天时,必然得不偿失。现在环境恶化如此严重,这些因素相关人士应多做考虑。

另外,年终审计、尾牙等事项,现今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有进行。

冬季的养生之道为: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

冬季三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水结冰、地冻裂。此时,不要扰动阳气,应早卧晚起,必待天亮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好像收获颇多却不显露。避寒就温,毋使皮肤开泄出汗,使阳气藏而不泄。这就是冬季“养藏”之法,若违背,则伤肾气,到春季,会得痿厥之病。因为冬季“养藏”较差,供给春季生养之力也就少。

冬季,草木落叶,虫兽蛰伏。不蛰伏的动物,也早在秋季就已吃的膘肥体壮,储存好过冬的能量。其原因只有一个:冬季食物匮乏。所以动物们要据时调整,相应减少运动,以节省能量。人类的躯体同样适应这些规律。虽然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冬季不愁食物,但躯体是从自然界中亿万年而走出来,不可能因近千百年的科技,就彻底改变了躯体性质。所以应当顺应自然,冬季多养藏,减少剧烈运动。如此,才能有益健康,延年益寿。

总之,人类四时活动,要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不离天道,就是遵循礼。如此,一则适合自身养生之道,二则向大自然适时取舍,则物用充足,且不至于过度破坏自然。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古人对山林川泽的取用,必参照鸟兽作息:

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不卵,不杀胎,不夭夭,不覆巢。

《礼记·王制》

獭捕鱼陈列于水边储存过冬食物,时间为十月孟冬,然后虞人负责水泽之官入川泽捕鱼。豺捕兽陈于四周亦是储存过冬食物,时间为九月末、十月初,然后人们开始田猎。雏鹰开始飞翔,然后可设罗网捕鸟。草木凋零落叶,然后入山林伐木。昆虫未蛰伏,不要纵火烧田,不捕幼兽,不敢鸟卵,不杀怀胎之母兽,不杀刚出生小兽,不捣毁鸟巢。

遵循这些,则合于道,达于德,行于仁、义:

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

《礼记·乐记》

朔望

朔,《说文解字》曰“月一日始甦也”。即夏暦每月初一,此时太阳与月亮处于地球的同一侧,夜晚看不到月亮,故称“朔日”。望,《释名》:“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在望也。”《左传·桓三年疏》:“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若是夏暦大月三十天,“望日”在十五,若是小月二十九天则“望日”在十五。此时,太阳与月亮分列于地球两侧,夜晚能看到满圆月。现代人由于信息较多、夜晚灯光较多、生活节奏快等原因,少有人注意月亮,但这并不代表月亮对人无影响。月对人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熟悉诗词者知晓,古代文人常在月圆之夜吟诗作赋,却鲜有在朔日夜晚舞文弄墨,这正是因为月亮可以调动人的情绪。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髪坚,腠理郤,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内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入深,其病入也卒暴”《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

人与天地自然变化相参照,与日月运行相呼应。所以,当月满圆之时,海水向西涌起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也相应地充盛,肌肉坚实,皮肤致密,毛髪坚韧,腠理闭合,皮肤润泽固密。此时,即使遇到贼风邪气侵入,也较表浅不深。若到月亮亏缺之时,海水向东涌起形成大潮,此时人体气血相应虚弱,体表卫气衰退,外形虽然如常,但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开泄。毛髪枯悴,肉理疏薄,皮肤纹理粗疏而表虚不固,此时,若遇贼风邪气侵袭,则深陷入里,发病也急暴。

古人很早便注意到,月亮盈亏会引起潮汐变化,同时也注意到人之身心亦随之变化。现代科技认识到,潮汐变化是由月球引力导致。而人体大部分由水组成,既然月球引力能引起江海潮汐涌动,自然亦能引起人体血液涌动,从而影响情绪。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为何无数文人喜欢在月圆之夜吟诗作赋。

基于人之身心,会因月之盈亏而起伏等原因,古人亦相应有礼节。朔日及望日,皆要到祠堂参拜祖先。其义,大概有二:

一、《礼记》云:“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固定期半月告拜祖先,其期与月之盈亏相应,以彰“敬天”、“尊祖”之意。

二、盈亏之日情绪不稳,所以用庄重、严肃的祭祖之礼,使人重温先祖教诲,以明脩身达德之意。古人望日祭祖,不设酒。即然祖先不受酒,子孙于此日自然亦不能饮酒,这也是为避免情绪不稳。

至于许多文人月圆之夜饮酒作赋,大概是因为宦游、经商、战争等诸多原因,朔望之日不在祖籍故居,无法入祠堂祭祖。但望月而作,亦多表达思念亲人故居之情,与祭祖之义,亦相近矣。

月亮盈亏与人还有许多影响,限于本书范围,不作过多介绍,读者可另行查阅。


昼夜与时辰

近现代受西方文化、科学等影响,普遍认为人类一昼夜睡八小时即可。但事实上,常上夜班者知晓,白天下班后,无论怎么睡,还是没有夜里睡觉质量好,并且长期上夜班,更易生病。其原因在于,其作息违背昼夜变化的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不仅是白昼与黑夜之分。黎明到中午,是阳气上升之时,所以称为“阳中之阳”,中午到黄昏,是阳气下降之时,称为“阳中之阴”。细分起来, “十二时辰”作息、养生之道皆有别。

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内经·灵枢·五乱》

人身十二经脉与一年十二月相对应。十二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其气候各异,人体随之相应调节。营气、卫气相随而变,阴阳相和,清浊之气互不干扰,如此则顺应自然变化而使血脉正常。

营气,指“营养”物质提供的能量;卫气,指身体“防卫”能力,即免疫力。

古时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并以十二地支命名。兹以现代时间相类比,列入下表: 

24小时对应的时辰

现代医学得知,人体有“生物钟”,其实在古代,先辈们已总结出较完善的“生物钟”,即“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流者,往也。注者,住也。

所谓“子午流注”,谓刚柔相互配合,阴阳相互结合,气血循环往复,穴位按时开闭。为何用“”、“”来说呢?是说:“子时一刻时,是一天中阳气初生之时;到午时一刻时,是一天中阴气初生之时,所以用‘子’、‘午’分之,而取于中。”所谓“”,即“”,所谓“”,即“”。

子午流注,其实就是人体气血打开与闭合的时间表,源出中医经典,古代日常作息之礼,亦是据此而定。

子午流注图
图3-8 子午流注图

卯时要起床洗漱、入厕。辰时当进早餐,因为此时胃经在活动。此时不进餐,则胃经开合不得,久之必生胃病。

午时可稍作午休,此时心经在活动,养心之道,放松为佳。但不要超过一小时,否则下午精神不好,并影响夜晚休息。所以,孔子看到弟子宰予昼寝,批评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必定是宰予睡太久了。未时小肠经活动,所以午餐应在未时前用完,以便未时小肠活动、吸收。

朱子讲“既昏便息”,即到黄昏就应当休息,因为戌时心包经活动,心包经之功用是保息心脏,储存精力。若戌时未眠,亥时亦应当休息。即使还未入睡,亦应该处于安静状态。因为此时三焦经在活动,三焦经健康旺盛,能通百脉,除疾病,提高免疫力。至次日寅时,各活动经脉皆要在休息及熟睡中运行为最佳,所以,若非事务繁忙,绝不能熬夜。

现代由于电子产品、社会活动等影响,许多人作息时间不分昼夜,如此,不但有损于健康,久之必成颓废之恶习,志气消沉,有识之士必不若此。

知礼者,当不忘“天人合一”之义,“夙兴夜寐”,无违于道,“以成人伦之序”。茍未达者,亦毋因道远而气馁,“志于道,据于德”,不忘“进德脩业”,则日渐趋近于礼矣。


打开手机扫描阅读

收藏 书评 打赏

上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