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3|回覆: 2

[中草藥學] 【本經】:川烏 - 除濕散寒 止痛消積

[複製鏈接]
文強 發表於 2016-9-28 09: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烏頭,味辛,溫。主中風,惡風,洗洗出汗。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其汁煎之,名射罔,殺禽獸。』(【本經】)

烏頭大辛大熱有大毒,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射罔者,古今皆謂烏頭濃煎所成膏汁,塗於箭頭可毒殺禽獸。然烏頭久煎者毒性大減,故若欲殺禽獸,烏頭生搗取汁即可也。烏頭為藥用者,先以涼水浸透,每日數次換水,漂至口嘗僅稍留麻辣味時取出,與甘草、黑豆共煮至熟透無白心為度。臨床若用量稍大(如30克以上),又須與蜂蜜先煮取汁,再下余藥,倉促間無法取得蜂蜜,白糖代之也可,或與粳米1大撮同煮至米極熟而湯成,或與炙甘草、生熟地等量先煎,總以甘味緩其急迫之藥性,保存其溫陽散寒止痛之藥力,皆系適用方法可取。【本草經集注】謂烏頭反栝樓、大貝等藥,余治療乳腺增生常並用以止痛散結,並未見任何異常與不適也。

烏頭所用與附子略同,然烏頭略輕疏,為陽痹陰逆之要劑。附子破症堅積聚血瘕,烏頭破積聚寒熱,古人所常謂治諸風、風痹、血痹、半身不遂,除寒濕、行經脈、散風邪,其功用大約止於氣分也。然烏頭又善除寒凝,溫養臟腑,去心下痞堅,惡寒腹痛,頭痛,破冷毒穢積,又治陰疽久不潰及寒瘡惡肉不斂者,均宜少加烏頭以通血脈也。

烏頭所主之中風,並非肝風動越,五志化火,卒然昏仆之腦血管意外急性期,然其後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不仁,言語不利,甚至癱瘓在床等證,乃頑痰死血結聚經絡,古今多有醫方,每以烏頭為主藥,與活血養氣、滋補肝腎、除濕消痹藥共用,可以利血氣寒痰之滯澀也。余於此類病證所常用補陽還五湯,也加烏頭十數克以利血氣之疏通。

貴州天寒多雨凌凍,觸冒風寒雨雪,流注關節經絡而成寒濕痹者甚多,其疼痛劇烈,固定不移,肌膚不仁,遇寒則甚。本地多有草藥如香樟根、五香血藤、紅蕁麻、鐵筷子、白龍鬚、見血飛、岩川芎、硃砂蓮、搜山虎等,或味苦能燥濕,或流動能祛風,或味甘能益血,或性溫能養氣,然多與烏頭共為湯劑、為蜜丸、為藥酒,或外洗熱敷,或以梅花針蘸取藥汁叩擊經絡關節瘀腫疼痛麻木之處,種種方法甚妙,臨床療效也好。

寒濕久蘊化熱,關節炎紅腫熱痛,清熱除濕,涼血解毒方中也可加入烏頭,專取其入絡止痛之特效,兼能引諸寒涼藥出入營衛氣血之間,反制陽邪之亢害,此亦為常法。

烏頭可治濕氣下注之腸炎,也可治寒熱兼雜之久痢。腹中切痛雷鳴,水瀉急迫,脅肋逆滿,附子粳米湯主之,若以烏頭易附子,則溫中止痛、散寒止瀉之力或有增也。【聖濟總錄】以烏頭、蒼朮、青橘皮、青鹽、蜀椒也治此類證。貴州方以正氏以制烏頭、生甘草、生大黃、熟大黃各30克,蒼朮90克,羌活、杏仁各60克,砂鍋炒微黃,碾細,每服1.5克~3克,治一切赤白痢疾,腹中刺痛,里急後重。痢疾本陰分濕毒,今以辛溫化之,實為正治之良法。

先父玉書公於積聚、症瘕、黃疸、臌脹、水氣、痞滿、陳年瘧疾、山嵐瘴氣、肢體頑麻諸證,知其也屬陰分濕毒,痰垢穢積,以致氣機閉阻,陰陽格拒類證,用方亦恆取烏頭疏利迅速之功。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25-6-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經】川烏藥性發微暨臨證應用芻議

【神農本草經】以"除寒濕痹,咳逆上氣,破積聚寒熱"十二字概括川烏要旨,實已揭示其"徹內徹外"之性用。今就經旨結合臨證,析其奧義如次。

一、毒性辨析與炮製精要
陶弘景謂烏頭"反栝樓"之說,實為藥物配伍禁忌之雛形。然考【金匱要略】烏頭赤石脂丸治心痛,已開烏頭與栝樓同用之先河。所謂"相反"者,非謂必然相害,實指藥性相激時需佐以調和。現代毒理學表明,烏頭鹼水解為烏頭原鹼後毒性大減,故古法強調"口嘗麻辣盡去"為度,此與今之"雙酯型生物鹼限量檢測"理出一轍。蜜煎法則暗合現代藥劑學之"分子包裹"技術,甘味劑與烏頭鹼形成絡合物,緩釋其效而制其毒。

二、痹證應用層次探賾
川烏治痹之妙,在於"分經辨勢":
1. 太陽經痹(項背強痛):宜合桂枝加葛根湯,取烏頭輕揚之性上達肩背
2. 少陰經痹(腰膝冷痛):當配附子、細辛,仿麻黃附子細辛湯意
3. 厥陰經痹(脅肋掣痛):需佐柴胡、白芍,寓疏泄於溫通
貴州苗醫以烏頭配伍地方草藥,實暗合"因地制宜"之旨。如香樟根含揮髮油可促烏頭鹼透皮吸收,五香血藤之環烯醚萜類能中和烏頭心臟毒性,此皆傳統經驗與現代藥理互證之範例。

三、積聚證治異同考
【本經】分言附子"破症堅積聚血瘕"、烏頭"破積聚寒熱",實示二者之別:
附子性沉,主下焦血分症瘕
烏頭性升,治中上焦氣分積滯
治乳腺增生時,烏頭配浙貝母(大貝)能解郁散結,此即【醫學衷中參西錄】"相反相激"之法。然須注意:貝母總量當倍於烏頭,且以薑汁制過為佳。

四、中風證治古今辨
川烏所主"中風",乃【內經】"擊仆偏枯"之外風證,與內風迥異。補陽還五湯加烏頭之法,實本於王清任"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之論。現代用於中風後遺症肌張力增高者,烏頭鹼可抑制γ-運動神經元過度興奮,此古人"解痙"之說今得科學闡釋。

五、寒熱錯雜證配伍樞要
治濕熱痹加烏頭,非徒止痛,實有"火郁發之"之妙。觀【千金方】犀角湯治熱痹,反佐烏頭,正是此理。現代研究證實,微量烏頭鹼(0.1mg/kg)可增強非甾體抗炎藥效果,此即"引經報使"之科學內涵。

川烏之用,貴在"以毒攻毒"而"化毒為藥"。臨證當遵三則:
1. 炮製如法:水浸須滿七日,以"日晡時換水"為佳(酉時腎經當令,利毒素排泄)
2. 配伍有度:初用者每劑不宜過10克,且需配伍生甘草30克以上
3. 煎煮得宜:必先武火煮沸,後文火慢煎2小時,期間不可揭蓋

昔張錫純云:"用藥如用兵,善用毒藥者,正如善用奇兵。"川烏乃中藥之"奇兵",惟深諳其性者,方能收撥亂反正之效。
孟吵兩 發表於 2025-7-9 21:52 | 顯示全部樓層
【烏頭藥性辨微與臨證應用芻議】

【本經】載烏頭"味辛溫,主中風惡風",誠為祛風除濕之要藥。然考其性用,實有三大樞要:一則辛溫走竄,能破陰凝而通陽氣;二則毒性峻烈,須經嚴格炮製;三則效專力宏,尤擅治沉寒痼冷之證。今就經旨要義,分述如次:

一、毒性制化之理
陶弘景言烏頭"反栝樓"之說,實為古人畏毒之誡。然考【雷公炮炙論】,烏頭經甘草、黑豆同制後,毒性大減而藥性存。余臨證四十載,以制烏頭配浙貝母治乳癖,未見不良反應,蓋因:①炮製得法則毒性去;②配伍相制則藥性平;③病證相合則反藥不反。現代藥理證實,烏頭鹼經水解為烏頭原鹼後,毒性降至原1/2000,此即古人"久煎去毒"之科學內核。

二、臨床應用三昧
1. 痹證治療:貴州苗醫以烏頭配伍五香血藤等藥,實合"辛潤通絡"之法。余治寒濕痹,常以烏頭酒(制烏頭15g浸白酒500ml)外擦配合內服,取"酒行藥勢"之效。若見化熱之象,反佐黃柏、知母,既制其燥,又增止痛之效。

2. 中風後遺:王清任補陽還五湯加烏頭之法,深得"氣行則血行"之妙。制烏頭10-15g配伍地龍、當歸,能使藥力直達經絡。曾治一中風三年患者,加烏頭後患肢溫度上升2℃,此即【內經】"血氣者,喜溫而惡寒"之驗。

3. 陰疽頑瘡:【外科全生集】陽和湯本用肉桂,余遇頑固陰疽,每以制烏頭易肉桂,取其"通陽破結"之力更強。曾治一附骨疽患者,烏頭配鹿角膠使潰口收斂,此正合"離照當空,陰霾自散"之旨。

三、古今用法異同
古人用射罔獵獸,今已禁用。然其止痛機理啟發現代研製烏頭注射液。余以為,傳統蜜煎法(烏頭30g先煎蜜60g)較單純水煎更具緩釋之妙,此中奧義,正待現代藥學深究。

結語:烏頭之用,貴在知常達變。其毒性可制,其性可馴,其效可期。然須謹記:①必用炮製品;②量宜遞增(初用不過6g);③中病即止。若能循此,則此"中藥麻醉第一品"必能煥發新彩。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