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歸心,歸者,返其初也。心之初也,無善無惡。生而後能動,動而後能知,知而後有欲,欲而後擾性。性者,行也,亦善亦惡。仁者性善行德,不肖者性惡行妨。故立綱常,以辨公正,知敬畏,熄躁戾。維綱常,即接踵而次序,辨公正,即食能而無貪,知敬畏,即裹𦣘而相生,熄躁戾,即踏實而致遠。至於修行,則倡不忍(不忍,惻隱也),不忍故定,定故無知,無知故無欲,無欲則不擾其性。故歸心則無妨於修行,至於仁義之性。
是篇流行版本啟始即載『三世』之說,並釋『五謗』,疑俱佛釋增篡,理由如下:
一,三世之說必拋家棄祖,悖於【家訓】宗旨。使吾有來世,而不恆為本家後裔,即如祖先何?使吾有來世,縱為本家之後,而祖孫無倫,又如儒學之孝悌何?蓋此佛釋之倡『出家』也。
二、增篡之文法,蓋迥異於前後,或蔑『仲尼』為『孔』,輕文王為『周』,或語彙非當時所有,如『人生在世』、『行業』、『精神』、『』,或文筆習性不從原文,原文多口語縮減為文,而增篡之文,即有口語,亦為近代之槖,如『五種禁』、『皆與和之符』、『儒家』、『朝廷之人』、『儒家君子』,不一而具。
三、前文之教訓,不離綱常,俱就儒學所旨,勸誡就學,俱在六經,奈何前鄙『百氏』『七經』?後示『五種禁』之陋見?
四、增篡之文,語彙多為佛釋之專,何以匯此而乏彼?使顏之推為佛門中人,其所撰【家訓】全文,當處處見其專語。
五、所勸『歸心』,增篡之前文,從佛釋之渡死以慈悲,而後文從儒家之事生以仁義,陳謠聞而勸孽行。
由是摒所增篡者,遺其原著如下。
君子尚以之為尚離庖廚,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內教,皆能不殺,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包、容生之徒,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好殺之人,臨死報驗,子孫殃禍,其數甚多,不能悉錄耳,且示數條於末。
譯文
君子希望遠離殺生庖廚,因為看到活着的動物就不忍心再看到它們被殺害,聽到它們的聲音便不再忍心能吃它們的肉了。高柴,折像從未讀過道教的典籍,都能不殺生,這是仁義之人自然生出的善心啊。包容生命的人,沒有不愛惜生命的,所以勸戒殺生,是他們一定會做的。喜好殺生的人,臨死時其一生惡行會得到報驗,子孫因此遭到禍難,這種案例很多,不能都一一列舉出來,暫且在下面舉幾個例子吧。
正體原文
君子尚離庖廚,見其生不忍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高柴、折像,未知內教,皆能不殺,此乃仁者自然用心。含生之徒,莫不愛命;去殺之事,必勉行之。好殺之人,臨死報驗,子孫殃禍,其數甚多,不能悉錄耳,且示數條於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