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20|回覆: 0

[政治史學] 【太監監軍制度是一種最壞的制度,明末的教訓,可謂深矣!】

[複製鏈接]
儒家公羊學 發表於 2018-10-25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朝太監監軍.影視圖片

明朝太監監軍.影視圖片
明末太監監軍影視

明代太監監軍,亦始於成祖。【仁宗實錄】載:『甘肅總兵官都督費瓛不能專斷軍政,悉聽中官(太監)指使。敕責其低眉俯首,受制於人。』【宣宗實錄】載:『交阯(今越南)左參政馮貴,善用人。嘗得土軍五百人,勁勇善戰。貴撫育甚厚,每率之討賊,所向成功。後為中官馬騏奪去,貴與賊戰不利,遂死之。』宣德元年,敕責太監山壽曰:『叛賊黎氏,本一窮蹙小寇,若早用心擒捕,如探雀雛。爾乃妄執己見,再三陳奏,惟事招撫,以致養禍遺患。及方政等進討,爾擁官軍坐守義安,不往來策應,視其敗衄。』是則交阯之失,實本於太監監軍,而仁、宣二宗亦但加之譙責而已。王振之專,土木之難,此非其漸乎?


正統九年,命成國公朱勇、興安伯徐亨、都督馬亮、陳懷等,統兵出境,剿兀良哈三衛。勇同太監僧保出喜峰口,亨同太監曹吉祥出界嶺口,亮同太監劉永誠出劉家口,懷同太監但信出古北口。至十四年,陽和口之戰,太監郭敬監軍,諸將悉為所制,師無紀律,而宋謙、朱冕全軍覆沒矣。


【金史·完顏訛可傳】:『劉祁曰「金人南渡之後,近侍之權尤重。蓋宣宗喜用其人以為耳目,伺察百官,故奉御輩採訪民間,號行路御史。或得一二事,即入奏之。上因責台官漏泄,皆抵罪。又方面之柄雖委將帥,又差一奉御在軍中,號曰監戰。每臨機應變,多為所牽制,遇敵輒先奔,故師多喪敗。哀宗因之不改,終至亡國。論曰夫以蟄御治軍,既掣之肘,又信其讒以殺人,失政刑矣。唐之亡,坐以近侍監軍。金蹈其轍,哀哉!』


洪熙中,太監始有守備南京者。正統中,太監始有率兵討賊防邊及各省鎮守者。景泰初,太監始有分坐十營,或稱監槍者,然仍聽尚書于謙等節制。至正德中,邊關始置內監,且令提督禁兵內操,分坐勇士四衛軍營,益非祖宗之舊矣。他如監工、監器,會同審錄,蘇杭織造,榷稅開礦之遣,皆利少害多。閹人之有祠堂,自英宗之賜王振始也。至魏忠賢則生而賜祠,且遍於天下矣。


國家以倚之為長城的袁崇煥就是因為太監作梗,散布流言,而被崇禎帝所冤殺。李自成進逼北京,定西伯唐通率孤軍入衛勤王,崇禎帝仍然惡習不改,派太監杜之秩監唐通軍,而杜之秩與李自成暗通款曲,唐通怒,開居庸關降於李自成,明社遂傾,崇禎帝吊死煤山。

袁崇煥

袁崇煥
袁崇煥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搞這些鬼名堂幹啥?最終還是太監監軍制毀了大好江山。


邊疆穩定來之不易,撥亂反正來之不易,百萬軍民枕戈待旦才換來坦步蔥雪,咫尺龍沙的局面,又要搞什麼再平衡?大將籌邊之功或毀於一旦!


崇禎元年七月,袁崇煥平台召對,答以便宜行事五年可以平遼,又言:『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崇禎帝起立傾聽,諭之曰:「明無疑慮,聯自有主持。』賜酒饌而出。二十四日,賜崇煥尚方劍,假以便宜。崇煥以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排構,不得竟其志,上言:『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擇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有利於封疆者,皆不利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以為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帝優詔答之,賜蟒玉、銀幣,疏辭蟒玉不受。


崇禎皇帝在平台召對之時,雖然表示對袁崇煥完全信任,不會聽信流言和姦臣挑撥,但崇禎帝之為人『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言語戇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為閫帥者,事權中制,功過莫償。』所以僅僅一年半以後,袁崇煥就被下獄,不久以後又被凌遲處死。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


原題:【太監監軍制度是一種最壞的制度,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搞這些鬼名堂幹啥?明末的教訓,可謂深矣!】


老天棚花 發表於 2025-5-14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監軍制度之弊與明代軍政衰頹】

"宦官監軍"誠為軍政之大弊,然其制度性病灶實植根於君主專制體系本身。考諸史冊,此制之害非惟明季獨有,實為歷代中央集權體制下難以根治的痼疾。

一、制度性缺陷溯源
【周禮】所載"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本為內廷侍從之職。然自秦漢以降,宦官漸涉朝政,至唐代神策軍設監軍使,已開惡例。明代特設"鎮守中官"制度,【大明會典】載其"凡有征伐,則命內臣監軍",實將臨時差遣變為常設官職。成祖雖以"內臣不得干預外事"訓誡子孫,然其本人屢遣鄭和等出使,已壞祖制。

二、軍政失衡之害
觀宣德間交阯之役,太監馬騏擅奪兵權致馮貴戰歿,恰如【孫子兵法】所誡"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之反例。正統十四年陽和口之敗,更暴露監軍制度三大弊:
1. 權責倒置:太監"口銜天憲"卻不知兵,【紀效新書】載"兵家之事,非閹豎所能知";
2. 指揮紊亂:郭敬監軍時"諸將進退失據",印證【吳子】"專任則不亂"之訓;
3. 賞罰失公:【明實錄】載戰後"罰不及中官",挫將士銳氣。

三、歷史比較視野
金哀宗時"監戰"制度之敗,與明末情狀如出一轍。劉祁【歸潛志】指"近侍監軍"為金亡三大弊政之一,此正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謂"以宦者制將帥,猶使閹人司農工"之謬。唐末魚朝恩、程元振之禍,恰為明季前車之鑑。

四、制度異化進程
洪熙至正德百年間,宦官職權呈"五步擴張":
1. 由守備而鎮守(洪熙)
2. 由隨征而專征(正統)
3. 由監軍而統軍(景泰)
4. 由協理而提督(正德)
5. 由治事而立祠(天啟)
此即顧炎武【日知錄】所言"權閹之禍,積漸使然"的典型例證。

結語:
監軍制度之弊,本質是君主專制下"不信外臣"心理的制度投射。黃宗羲【明夷待訪訪錄】痛陳"閹宦之禍,人主之多欲也",可謂的論。然歷史弔詭處在於,越是強化中央集權,越需依賴非常規監控手段,終致制度反噬。明末之鑑,非獨在慎用宦官,更在反思權力制衡之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