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1|回覆: 2

[中藥大全] 粗糧怎麼吃,連央視也發警告了。

[複製連結]
藥膳門 發表於 2018-7-25 2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粗糧是個好東西,越來越多的朋友意識到了吃粗糧的好處,不過呢,吃多了粗糧對身體也非常不好,這是為什麼呢?

央視揭秘:粗糧可以任性吃嗎

粗糧雖好,卻並非吃得越多越好,因此不宜過量食用。

多了影響消化

多了影響消化

多了影響消化

首先粗糧吃多了會影響消化,因為粗糧裏面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成分。過多食用粗糧會導致腹脹,影響食慾,在極端情況下還會導致腸道阻塞、脫水等症狀。

多了胃酸反流

多了胃酸反流

多了胃酸反流

其次,粗糧食用過多會明顯延緩胃排空,可能導致食物積存,這些食物就可能帶着胃裏的胃酸,反流到食管裏,對食管黏膜產生損壞。

干擾藥物吸收

干擾藥物吸收

干擾藥物吸收

再者,過多的膳食纖維會干擾某些藥物的吸收,可能降低某些降血脂藥和抗精神病藥的藥效。

多了導致營養不良

多了導致營養不良

多了導致營養不良

還有,長期過量食用粗糧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一下微量元素的吸收,使人體缺乏很多基本的營養元素,導致營養不良。

想要不把自己吃進醫院,必須記得下面一組比例!

健康飲食法

主食粗糧:細糧=1:3

健康飲食法

健康飲食法

一天的主食中,有大約1/4~1/3的粗糧為好,也可以每周吃兩次粗糧。

粗糧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素,對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薯類如紅薯、土豆,可以適量代替部分糧食。

葷:素=1:4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建議,每天應吃300~500克蔬菜,120~250克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全天菜品的葷素比,大致可按照1:3或1:4來安排。

比如,一頓飯做4道菜,可以做一個肉菜,一個豆腐和兩個素菜。吃的時候,最好吃一口肉,再吃三口素菜。

蔬菜:水果=2:1

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每人每天應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水果。

蔬菜品種豐富,選擇的總原則是,春秋多吃些芽葉莖類的蔬菜(如菠菜、韭黃、小青菜、菜心等),秋冬多吃些果實類、塊莖類的蔬菜如蘿蔔、土豆、洋蔥等。

最好選擇當季當地的菜品,水果的種類也最好每天吃夠3~4種。

蒸煮:爆炒=2:1

最好選擇當季當地的菜品,水果的種類也最好每天吃夠3~4種。

最好選擇當季當地的菜品,水果的種類也最好每天吃夠3~4種。

建議蒸煮和爆炒的比例控制在2:1,煎炸則應儘量避免,如果吃的話,每周別超過3次,且最好在中午吃。

每頓飯最好做一個涼拌菜,因為涼拌菜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蔬菜中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多種活性保健因子。

幾乎每種蔬菜都可以涼拌,不能生吃的可以焯熟後再拌(如土豆絲),可將蔬菜切成薄片或絲,在開水過1分鐘撈出,自然晾涼,再拌即可。

別因為一說粗糧健康就一個勁的猛吃,不講究搭配方法,比重口味更傷人!快傳出去,提醒身邊的家人好友們!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粗糧養生貴在調和——論五穀配膳的中道智慧】

央視近期關於粗糧食用的警示,恰與【黃帝內經】"五穀為養"的膳食原則形成古今呼應。粗糧養生本為華夏飲食智慧,然"過猶不及"的聖賢之訓,在此尤顯精微。筆者試從傳統食養角度,剖析粗糧食用的中道之法。

一、粗糧之性與養生機理
粗糧屬"穀物之粗者",其性多沉降,【本草綱目】載其"通利腸胃"之效。現代所謂膳食纖維,實乃古人所言"谷氣之悍者"。然【飲膳正要】早有告誡:"五穀相雜,不可偏食",蓋因粗糧過食則傷脾陽。脾胃為後天之本,若長期以粗礪之物困頓中焦,必致運化失司,此即現代所謂消化不良、胃酸反流之病理基礎。

二、配伍相須的飲食法度
1. 粗細相濟:遵循"三精一粗"古法(細糧三份配粗糧一份),暗合"陽主陰從"之理。如以粳米為君,佐以少量蕎麥;白面為主,摻入少許玉米。此即【周禮】"五齊"配膳之遺意。
2. 葷素得宜:建議採用"一葷三素"的宴席古制,其中葷食當選魚肉等白肉,符合【養生類纂】"魚膾養人"之說。素菜宜選當令時蔬,如春食薺菜、夏啖苦瓜,順應四時之氣。
3. 水火既濟:蒸煮屬水,爆炒屬火,【易】理講究水火相濟。建議每日膳食用二分蒸煮(如藜麥粥)、一分快炒(如清炒燕麥苗),此乃仿效【呂氏春秋】"鼎中之變"的調和之道。

三、特殊人群的食忌原則
1. 脾胃虛寒者:當減少糙米、燕麥等寒性粗糧,可仿效【千金要方】以薑汁拌食,或配伍山藥、紅棗等溫補之品。
2. 服藥期間:須遵"藥食相隔"古訓,粗糧與服藥間隔兩個時辰(4小時),尤忌與補益類藥物同食。
3. 孕產婦群體:宜參酌【婦人大全良方】"妊娠食忌",以小米、紅小豆等平補之品為主,避食薏苡仁等滑利之物。

結語:
粗糧養生實為"以食為養"的傳統文化精髓,然須恪守"中和"之道。昔孔子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非指追求精白細軟,而是強調飲食調和的精微要義。今人若明此理,自可收粗糧養生之利,而避其害矣。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4-8 18:38 | 顯示全部樓層
【五穀養生芻議——兼論粗糧進食之道】

(開篇立論)
【黃帝內經】言"五穀為養",然今人食粗糧多不得其法。觀央視所警,實與【飲膳正要】"飲食有節"之訓暗合。粗糧者,乃未經精製之穀物,含麩皮、胚芽,具天地全氣。然物無美惡,過則為災,此中分寸,尤當細辨。

(分論其理)
一、五行相濟之道
粗糧多屬木性,主升發疏通。然【本草備要】指出:"麥麩性滯,多食令人腹脹。"此木氣過亢反克脾土之象。細糧屬土性,主濡養中和。二者配比當依四時變化:春主生發,粗糧可增至三成;冬主閉藏,當減至一成五。此即【周禮】"五穀六飲"配伍之妙。

二、君臣佐使之法
粗糧宜為"臣"非"君"。如張仲景【金匱要略】載"粳米為湯",即以細糧為君。今人可效法:煮粥以粳米為基,佐以少量燕麥;蒸飯以白米為主,雜以三成糙米。薯類屬土,可代部分主食,如【山家清供】所載"玉糝羹"之法。

三、炮製中和之要
【調鼎集】云:"凡物各有本性,烹任者須知。"粗糧質地堅硬,當以水火調和:先浸泡半日,或配糯米同煮。如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載"七寶素粥",必先浸豆令軟。今之高壓烹飪,實合古法"九蒸九曬"之理。

(實踐要訣)
1. 漸進原則:如【老老恆言】所言"食飲以漸",初食粗糧者當從每周二次始,三月後增至隔日。
2. 配伍禁忌:服補益藥期間,當暫減粗糧,此【神農本草經】"服藥食忌"之遺意。
3. 體質辨證:脾虛者宜炒黃後食,如【本草綱目】炒麥麩之法;燥熱體質可適當增量。

(結語)
粗糧之養,貴在"執兩用中"。昔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非謂求精棄粗,實倡精粗得宜。今人若明此理,則五穀之養可全,五味之和可達,方不負"食醫同源"之古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