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54|回覆: 1

[醫藥臨床] 嘴唇起泡驗方

[複製鏈接]
韋良渠 發表於 2018-5-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脾開竅於口,唇為脾之外榮,觀察口唇色澤、形態的變化,便可知脾胃的病變。嘴唇起泡的患者,多有偏食或多食辛辣厚味,日久造成脾胃蘊熱,熱盛則口唇失於滋養,治當清泄脾胃實火,方用清涼飲加減。

內服方:玄參30g,麥冬10g,菊花6g,青蒿10g,白芥子3g,生地10g,車前子6g(包煎),丹皮10g。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

外用方:桃仁20~30g,少許香油。將桃仁搗爛如泥與香油調勻,放入乾淨玻璃瓶中備用。先用溫熱水(或生理鹽水)清洗患處,擦乾,再以棉簽蘸桃仁油脂膏,塗於患處,每日3~4次,以促進唇部血液循環,治療幾天就可痊癒。

除上述治療外,患者應忌食辛辣醇酒,膏粱厚味;戒除咬唇、舐唇等不良習慣。(韋良渠)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清風 發表於 2025-4-16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脾胃論治口唇疱疹芻議】

口唇疱疹一症,雖屬體表小恙,實為脾胃功能失調之外候。【靈樞·五閱五使】明言"口唇者,脾之官也",而【素問·五臟生成篇】更指出"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今觀此驗方之設,深合經旨,其理法方藥頗具章法,試析如下:

一、病機闡微
方中主以玄參為君,取其咸寒質潤,既清浮游之火,又滋耗傷之陰,誠如【本草正義】所言"能啟腎水以滋喉舌"。佐以麥冬、生地,乃取增液湯之意,滋陰以制火;青蒿、菊花輕清透熱,合丹皮涼血散瘀,共成"火郁發之"之妙。尤妙在用白芥子3克為佐,此藥辛溫走竄,既能防諸藥寒涼礙胃,又可通絡散結,暗合"少火生氣"之旨。車前子導熱下行,使邪有出路,實承導赤散遺意。

二、外治特色
桃仁配香油之外用法,深得"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三昧。桃仁活血化瘀,【本草綱目】謂其"行皮膚凝聚之血";香油潤燥解毒,二者相伍,既改善局部氣血壅滯,又形成保護膜。此法與【醫宗金鑒】紫歸油異曲同工,而藥簡價廉,尤宜家常備用。

三、調攝要點
文中戒口慎行之囑,實為要務。【脾胃論】早有"飲食失節則胃病"之訓。臨床常見患者雖藥證相符而療效不顯,究其因,多因未能嚴守食戒。另需申明:若疱疹伴發熱、淋巴結腫大者,當警惕單純疱疹病毒感染,需結合現代醫學診治。

此驗方之可貴,在於恪守"脾胃為後天之本"之訓,內服外治相輔相成,較之單用清熱解毒法更合"治病求本"之旨。然體質有陰陽之異,證候有兼夾之別,用者當如【醫學心悟】所云"按經審證,對證發藥",切忌膠柱鼓瑟。文末標註"醫師指導下使用",正體現嚴謹治學態度,學者當三復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