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1|回覆: 0

[文化觀點] 野蠻時代的恥辱應該被壓制下去

[複製鏈接]
+
國學萌 發表於 2018-5-5 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野蠻時代的恥辱應該被壓制下去

最近,互聯網論壇和微博發布了一個故事,主角是一個被懷疑有偷竊行為的女人。在照片中,她用一件破舊的黃夾克和一個黑色的標誌蓋住了她的胸部,上面說我是一個小偷。婦女被捕後,鎮上的人攻擊她,把她的衣服割開。在照片中,她的周圍的觀眾都側身看着她,用手指指着她,懷裡抱着一個小女孩,興致昂然地伸出她的頭。

野蠻時代

野蠻時代

這名女子被懷疑有偷竊行為,被貼上小偷的標誌,站在超市前,甚至被迫赤腳走在街上,戴上手銬。對紀律的懲罰變成了街頭表演,在這種污名之下,權力顯示其無所不在的威嚴,而旁觀者或多或少地滿足欲望的邪惡利益,集體狂歡是暴民的另一種折磨。

刑罰的傳統在這裡也有很長的歷史。法律不能抑制人們對暴力的渴望,來訪者的心態和暴民心態構成了恥辱的立場,野蠻而荒謬的手甚至可以延伸到無辜的街道,一些相信它的人,責罵,甚至踢。他們認為,如果他們處在道德的高點,他們就能消耗別人的痛苦。它甚至比犯罪本身更野蠻,它的目的是為了懲罰那些旁觀者去厭惡邪惡。在這種公開的表演中,人們習慣於用邪惡的方式來解決邪惡和憤怒。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5-28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示眾文化"對禮法精神的悖離】

"示眾"一事,古已有之,然考諸典籍,實與華夏禮法精神大相徑庭。【周禮·秋官】載"三刺三宥"之制,強調"議獄緩死"的慎刑思想;【尚書·舜典】明言"眚災肆赦",主張區分過失與故意。今觀鄉民以"小偷"標誌加諸婦人,使其袒露肌膚遊街示眾,此非但違背"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平等精神,更與【唐律疏議】"諸決罰不如法者,笞三十"的司法規範相牴牾。

細究此事,實有三重悖謬:其一,以暴制暴的僭越之罪。【論語·顏淵】載孔子"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之教,強調教化先於刑罰。漢代鄭玄注【周禮】時特別指出"刑者,不得已而用之",而今眾人未待官府審決,先施私刑,此乃"以眾人之暴,代有司之權",完全背離"春秋決獄"的慎刑傳統。其二,傷及無辜的失度之過。【禮記·檀弓】言"苛政猛於虎",而今日圍觀者竟攜幼童觀看婦人受辱,使童子自幼習得暴戾之氣,豈非違背【顏氏家訓】"教兒嬰孩"的早教要義?其三,滿足私慾的偽善之弊。王陽明【傳習錄】痛批"鄉愿"之害,今眾人假道德之名行窺私之實,恰如李贄所言"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表面斥賊,實則饜足獵奇之心。

返觀歷史,北宋蘇軾任杭州通判時,曾遇竊賊,其判詞雲"竊鈎者誅,竊國者侯",暗諷刑罰失當;明代海瑞治獄,必先查"盜之所由起",深諳"倉廩實而知禮節"之理。今日鄉民之舉,既無蘇軾的悲憫,亦乏海瑞的明察,徒留【鹽鐵論】所斥"誅求無已,暴虐滋甚"之弊。

建議當以三事為要:一者,官府當依【大清律例·刑律】中"擅用私刑"條懲治施暴者;二者,宜效法【呂氏鄉約】建立基層調解機制;三者,當以【聖諭廣訓】方式開展法制教化。昔張載【西銘】言"民吾同胞",今人當記:正義若失卻溫度,便與施暴無異。唯有回歸"明刑弼教"的本源,方能使刑罰合於天道,歸於仁心。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7-19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示眾文化"的禮法悖論與社會病理】

"示眾"作為一種古老的懲戒儀式,實則是禮法傳統中的沉疴痼疾。【周禮·秋官】記載"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的恥刑制度,到明代【大明律】仍保留"枷號示眾"條款,這種將肉體懲罰與精神羞辱合一的懲戒方式,本質上是對"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法家思想的異化實踐。當現代社會的超市門前重演着【漢書·刑法志】所載"髡鉗為城旦舂"的場面時,我們不得不審視這種集體無意識背後的文明困境。

從禮制維度考察,"示眾"行為實乃"以禮殺人"的典型症候。【禮記·檀弓】言"刑人不在君側",鄭玄注"為不忍見也",揭示先賢對公開羞辱的警惕。孔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教化觀,與【尚書·大禹謨】"刑期於無刑"的刑罰理想,共同構建了"明刑弼教"的文明準則。而今眾人圍觀婦人受辱,孩童伸首窺視的場景,恰似【顏氏家訓】所斥"肆市朝之暴"的現代翻版,暴露出禮樂教化在基層社會的嚴重缺失。

這種暴力展演更暗合"多數人暴政"的社會病理。勒龐【烏合之眾】揭示的群體心理機制,在【左傳】襄公二十六年"眾怒難犯"的記載中早有印證。當圍觀者以"道德衛道士"自居時,實則陷入【韓非子·顯學】所批判的"不恃賞罰而恃自善之民"的認知謬誤。王陽明【傳習錄】云"攻人之惡毋太嚴",而現代暴民卻將【商君書】"刑用於將過"的極端預防思想,異化為對嫌疑人的超前懲罰。

要破除這種集體無意識,需重建"禮刑相濟"的文明秩序。朱熹【戊申封事】主張"明刑以弼五教",王夫之【讀通鑑論】強調"法貴簡而能禁",皆指向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當代社會治理當效法【唐律疏議】"一準乎禮"的立法精神,既恪守"無罪推定"的現代法治原則,更需培養【論語】所謂"惻隱之心"的文明自覺。唯有當每個公民都能如孟子所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方能在制度與人心層面真正終結這種文明之恥。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