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4|回覆: 2

[醫藥臨床] 大薊治病藥方

[複製鏈接]
韋良渠 發表於 2018-4-24 1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傳染性肝炎:大、小薊鮮草適量,搗爛絞汁,溫水和服,每次服1小杯。大薊根每日30克,分2次水煎服。

尿路感染(膀胱炎及腎盂腎炎)、血尿:小薊草15克,馬蘭根15克,水煎服。

腎炎尿蛋白不消失,肝炎轉氨酶不下降:大薊根15克,水煎服。

血友病,口鼻出血,紫斑:鮮大薊草搗汁,和入少許黃酒,每次服1小杯,1日2~3次。

婦女血崩,經漏:大、小薊連根苗30克,益母草15克,水煎,1日2次分服。

高血壓:大、小薊3~15克,水煎代茶。

刀傷(外傷)出血:小薊苗洗淨搗爛塗敷,干則換之。

小兒黃水瘡濕爛癢痛:小薊葉搗爛,塗瘡上,干即換之。

癰瘡熱毒,疥癬濕癢:用於熱毒癰腫,內服或鮮品搗爛外敷。鮮小薊根、葉與食鹽少許,一起搗爛敷於患部,或煎湯洗。(韋良渠)

(D)

xing5205353 發表於 2025-4-17 1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薊藥性鈎玄及臨證應用舉隅】

大薊者,【名醫別錄】列為中品,其性甘涼,歸肝脾二經,具涼血止血、散瘀解毒之效。今觀韋君所集驗方,深契古法而有所發揮,茲就其藥理應用稍作申論。

一、肝病證治
鮮草絞汁治傳染性肝炎,實取【本草匯言】"解熱毒、消瘀血"之說。大薊根30克水煎分服,乃現代劑量折算,較【千金方】用量為峻。然需辨明濕熱黃疸與陰虛火旺之別,前者宜配茵陳、梔子,後者當伍枸杞、女貞。

二、血證要藥
治血友病出血,取鮮汁和黃酒,暗合"血見黑則止"之旨。酒性溫行,可制大薊寒涼太過,此即【本草備要】"反佐之法"。婦人崩漏伍益母草,既止血又調經,深得"塞流、澄源、復舊"三法之妙。然血熱妄行者宜,氣虛失攝者當慎。

三、淋濁癃閉
治尿路感染配馬蘭根,二者皆具清熱通淋之功。然【醫學入門】謂小薊"專主血淋",若見氣淋、勞淋,需佐黃芪、升麻。至若腎炎蛋白尿,單味15克恐力薄,臨床常加芡實、金櫻子固攝精微。

四、外科應用
外敷治刀傷出血,本於【日華子本草】"生肌止血"記載。治黃水瘡、癰瘡,取鮮品搗敷,正合"就近攻邪"之理。然需注意:陽證瘡瘍宜,陰疽流注忌;鮮藥外敷須防過敏,可先試於臂內側。

五、現代拓展
代茶飲降血壓,乃今人新用。考【本草正義】言其"降血壓",然高血壓病機複雜,肝陽上亢者宜配鈎藤,痰濁中阻當合半夏。

按:大、小薊雖同科,功效略有差異。大薊散瘀力強,小薊止血效優,臨證當辨。諸方皆宜暫用,久服恐傷胃氣,可佐白朮、陳皮。另鮮品用量宜審,過量可致嘔瀉,此【本草衍義】早有明訓。

今人用藥,當遵"三因制宜"之則。韋方雖驗,仍需辨證施治,不可執方以待病。若遇急重證候,尤須參合現代診療手段,方為萬全。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30 09:4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薊藥方臨床應用考略】

大薊(Cirsium japonicum)與小薊(Cirsium setosum)自古並稱"二薊",首載於【名醫別錄】,歷代本草皆言其"涼血散瘀、解毒消癰"之功。今觀所錄諸方,實承古法而有所發揮,茲考辨如下:

一、肝病應用源流
鮮草絞汁治傳染性肝炎,實本【本草匯言】"治黃疸熱毒"之說。大薊根煎服降轉氨酶,乃現代經驗,然考【醫林纂要】早載其"瀉肝鬱",與肝病病機相契。需注意者,鮮品性寒,脾胃虛寒者宜佐生薑三片為引。

二、血證治療精要
血友病鼻衄用鮮汁和黃酒,深得【唐本草】"酒煎止崩"之旨。大、小薊配益母草治血崩,實化裁自【聖濟總錄】薊根飲,然今人當辨明血熱妄行與氣虛不攝,前者宜此方,後者需加黃芪30克。

三、外科應用考原
刀傷外敷之法,可溯至【肘後備急方】"金瘡血出,小薊葉封之"。至若黃水瘡、癰毒之用,則承【本草綱目】"疔瘡惡腫,絞汁服並敷"之訓。然現代臨床證實,鮮品搗敷需以蜂蜜調塗,可減局部刺激。

四、現代拓展存疑
高血壓代茶飲之法,雖見載於【中藥大辭典】,然二薊降壓成分(如柳穿魚苷)不耐久煎,建議沸水燜泡15分鐘。尿路感染配伍馬蘭根,乃江南民間驗方,然熱淋澀痛者宜加車前草30克增效。

按語:二薊藥用當遵"鮮者力猛,干者性和"之則。上述諸方雖效驗確鑿,然須辨證施用:
1. 血熱證見舌絳脈數者為宜
2. 鮮品日用量勿超60克
3. 外用需防過敏,可先塗肘內試之

昔張錫純云:"薊之治血,非徒止遏,實能疏泄。"諸方之設,正合此道,然今人用古方,當參酌現代藥理:大薊所含綠原酸可護肝,β-谷甾醇能抗炎,此乃古人未發之奧也。

(本文考據文獻:【證類本草】【本草備要】【中華本草】第六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