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30|回覆: 2

[家庭教育引導] 央視出的紀錄片【家風】太有教育意義了,建議父母陪孩子一起看! ...

[複製連結]
+
中華傳統國學 發表於 2018-1-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bce4eee094a0126200ba6d273f85d47.jpg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風氣,也是一個家族的處世原則。從世族大家流傳下來的家訓、家譜,到普通人家父母長輩的一言一行,家規、家教的形式雖不同,但傳遞的都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向。

央視紀錄片【家風】講述了中國著名家族的家風歷史及其對傳統美德的執著追求,那麼當時代的腳步走到今天,那些至今閃耀光輝的家風家訓又爲我們的家庭教育帶來了什麼啟示呢?

- 01 -

家風,影響著一個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長

家風:孕育(上集)

萬丈高樓始於基,一個人價值觀形成的起點是家風,家風就是一個人和一家人成長的『地基』。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到【曾國藩家書】【錢氏家訓】,這些優良家風的教誨,成就的是我們熟知的大家。

曾國藩的家風,其家風文化的核心是勤與儉。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成爲曾家突出的家風文化。

顏氏家族中,除了顏之推,主要通過講述觀眾熟悉的書法家顏真卿的故事,闡釋修身、治家、處世、爲學的【顏氏家訓】。

錢氏家族中,講述了人們熟知的錢穆、錢偉長的故事,回答了錢氏家族爲什麼會出那麼多院士的疑問。

通過聚焦譚氏家族中譚正岩的敬業,我們看到了從譚鑫培到譚正岩這個七代京劇世家德藝兼優的家風。

當鏡頭把觀眾帶到重慶的新葉村時,原來在縱橫交錯的街巷中,許多路面是由一塊塊石板連接而成,是爲了讀書人『足不涉泥,雨不濕靴』而著意鋪設的。

紀錄片自古至今,從城市到鄉村,令小編感受到家風文化源遠流長,『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 02 -

家風,是家族綿延不斷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風氣

家風:傳承(下集)

紀錄片從清代曾國藩的家風講起,接著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國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記載的家訓——【顏氏家訓】。顏氏家族把『讀書做人』作爲家風的核心,把先居家盡孝,才能爲國盡忠作爲家風的要義。

接著講述的【錢氏家訓】【朱子家訓】一脈相承,『讀書報國』的家風,成就了錢氏家族。『讀書修身』,成了新葉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

我們的家風在一個共性家風文化的影響下,每個家族又有其鮮明的家風特徵。

傳統中國,『家國一體』,『家』是縮小的『國』,『國』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風家教也在歲月的積澱中自然而然地成爲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作家馬伯庸曾寫過這樣一段話:一個家族的傳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

它歷經許多人的呵護與打磨,在漫長歲月中悄無聲息地積澱,慢慢地,這傳承也如同古玩一樣,會裹著一層幽邃圓熟的包漿,沉靜溫潤,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古董有形,傳承無質,它看不見,摸不到,卻滲到家族每一個後代的骨血中,成爲家族成員之間的精神紐帶,甚至成爲他們的性格乃至命運的一部分。

家風,中華文化的縮影,文明的延續。

273ba530305c3c23e60804acf825ca78.jpg

- 03 -

家風,是現代家庭教育的淵源與根基

社會就是由千萬個家庭組成的,嚴家教,守家風,後世必昌。看了【家風】的視頻,網友也紛紛曬出了自己的『家風』『家訓』,他們對自己家的家風雖有不盡相同的回答,但可以看出來這些家風都是積極向善的。

『我家的家風就是「孝」,父母告誡我「百善孝爲先」,要尊重長輩、敬愛長輩,做事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待人接物要有禮貌。』

『提起我的家風,那就是兩個字:嚴謹。做事情一定要認真仔細,一絲不苟。』

……

『我從來聽不到父母講鄰里是非,也從不爭親朋得失。他們只是認真做事,認真做人。這也是我的家風之一:做有益的事,做坦蕩君子,不做戚戚小人。

『我們家的家風便是「誠信」二字。「誠」就是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地誠實做人,自己做的事情就要勇於承擔,不能向別人身上推卸責任。而「信」就是要守信,說出去的話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不能收回來,說過的話自己要做到。』

『爸爸媽媽時常告訴我要節儉,不能攀比浪費,不要攀比別的孩子的吃穿,但在衣著得體方面一定要像表現好的孩子看齊,衣服要乾淨,不能弄得皺皺巴巴的,黑乎乎的,自己物品要擺放整齊有序。』

『從小,該我寫作業的時候,電視從不開著,也沒任何雜音打擾我。每次都只能是寫完當天作業,才可以看電視或玩電腦,小學以前不管是冬夏,每天晚上8:00是必須睡覺的,想玩,門都沒有。現在初中了,也只能寫過作業就睡覺,只有周日才可以自由。原來父母想讓我養成:認真做事,規律科學的好習慣。』

網友的話也勾起了小編的回憶。小編的家教也是特別的嚴,比如不能跟大人頂嘴,不能睡懶覺,不能出去『瘋玩』,不准當父母面的時候耳朵里塞著耳機……工作後,發現原來以前不能理解的『家風』讓自己養成了特別好的習慣。其實, 家風並不是『老古董』『舊風尚』,背後恰恰是家族或者父母一代爲人處世的準則,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是,現在的家風傳承似乎有了一些『中斷』的跡象。現在的家庭教育過於注重『平等』『尊重』,一些父母對孩子也是過於驕縱,經常在公共場合看到缺少禮節教育的孩子。比如見人不愛打招呼,就餐沒有餐桌禮儀,對父母愛理不理,做事以自我爲中心等等。

在由陌生人構成的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複雜。我們希望在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有得體的舉止,能夠讓人留下良好印象。因此,『教養』越來越成爲一張無往不利的社交名片。我們也希望培養不僅成績好而且有教養的孩子。但是『教養』從哪裡來?小編想,其實就是從良好的『家教』『家風』中來。

今日話題:

您的家風家訓又是什麼樣的呢?

您會對孩子進行家風教育嗎?

歡迎在後台給我們留言哦。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7-17 07: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當代語境下傳統家風的現代性轉化】

央視紀錄片【家風】以歷史縱深視角梳理中國家族文化譜系,誠爲當代家庭教育之鏡鑒。然則,今人觀古訓,當以辯證思維審視傳統家風之精髓與時代適應性,方能使千年文脈真正滋養現代家庭。

一、家風本質:動態傳承的文明基因
【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文本的價值,非在條文本身,而在於其構建的倫理實踐框架。顏之推"修身、治家、處世、爲學"四維體系,實爲儒家"修齊治平"的微觀投射;錢氏"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的訓誡,則體現士族精神向公民意識的潛在轉化可能。當代家庭若僅機械模仿古人家規,恰如買櫝還珠——當以培育文化自覺爲要,使子女理解"孝悌忠信"等德目背後的共同體意識。

二、傳統家風的現代性困境
曾國藩"勤儉"家風在消費主義時代遭遇挑戰,非因理念過時,而因社會形態劇變。古代家族作爲生產單位,勤儉直接關聯生存;今之家庭作爲消費單元,需重構"勤"爲職業倫理,"儉"爲生態責任。紀錄片中譚氏京劇世家七代傳承的啟示在於:專業精神(藝)與道德修養(德)的共生,恰爲傳統技藝類家族應對現代性衝擊的範本。

三、創造性轉化的實踐路徑
1. 價值解碼:將"讀書報國"轉化爲終身學習與社會參與意識。如錢偉長棄文從理的抉擇,恰是傳統家訓"經世致用"精神的現代表達。
2. 形式創新:新葉村"石板路"的隱喻可解構爲——當代家庭需構建"數位化時代的文化防滑層",通過共讀、非遺體驗等儀式,建立情感聯結。
3. 代際對話:借鑑【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的規範時,可轉化爲培養時間管理能力,而非刻板作息。

結語
【家風】紀錄片的深層意義,在於揭示文化傳承如同河床改道——水性不變而河道常新。當代父母陪子女觀影時,當思:我們不僅是家規的傳遞者,更是文明對話的譯者。唯有將青銅器時代的智慧熔鑄於晶片時代的容器,方能使"家國一體"的傳統煥發現代生命力。
熊委 發表於 2025-7-25 02: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家風的現代教育價值——央視〖家風〗紀錄片啟示錄】

(一)家訓典籍的文明密碼
【顏氏家訓】"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業"的訓誡,與【朱子家訓】"勿以善小而不爲"的教誨,實爲中華禮樂文明的微觀載體。考顏真卿【祭侄文稿】筆鋒中的忠烈氣節,察錢穆【國史大綱】著述里的家學淵源,可見典籍訓詁之外,更有身體力行的教化傳承。曾國藩"十六字家訓"將儒家"克勤克儉"的德目轉化爲可操作的治家準則,這種將形上之道化爲形下之器的智慧,正是傳統家教的精妙所在。

(二)門風世守的文化肌理
譚氏七代"戲比天大"的藝德堅守,新葉村"晴耕雨讀"的千年實踐,揭示出家風的本質是文化基因的活態傳承。據【錢氏宗譜】載,吳越王錢鏐"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的遺訓,造就了近代錢氏"一諾獎、二外交家、十八院士"的家族傳奇。這種以文化人、以德潤身的教化方式,恰如【禮記·學記】所謂"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的當代印證。

(三)古今貫通的教化之道
當下家庭教育當以"三復之道"爲要:一曰返本開新,將【朱子家訓】"黎明即起"的勤勉精神轉化爲現代時間管理;二曰轉識成智,使【顏氏家訓】"慕賢思齊"的修身理念成爲人格培養的參照;三曰推己及人,把"忠厚傳家"的古老訓導轉化爲社會責任意識。觀重慶新葉村"詩書傳家"的當代實踐,可知家風建設非泥古不化,實爲傳統價值的創造性轉化。

司馬光【家范】有云:"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在物質豐裕的今天,央視【家風】紀錄片的價值,正在於喚醒我們對精神"傳家寶"的重新認知。當父母與子女共觀此片時,實則是兩代人共同參與的文化尋根儀式,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或許正是重建現代家教體系的起點。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