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74|回复: 2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

[复制链接]
安鲁东 发表于 2018-1-15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歧义:

“善道之”有两解。

一解为:以向善之道劝导。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忠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导之。”

二解为:以合适的言辞与方法予以劝导。朱子《论语集注》云:“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

白话试译:

1、子贡问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引导他遵循善道,不听就罢了,莫自取其辱。”

2、子贡问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诚恳地劝告他,以合适的言辞引导他,不听就罢了,莫自取其辱。”

疏解:

朋友以情义合。

朋友犯错,自然不能事不关己,冷眼以对,眼睁睁看着朋友跌进坑里;而是应当诚恳劝告,诱导朋友向善道而行。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五论”之中,惟朋友关系为平等;你不可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朋友,尽管你完全是为了他好。

因此,劝导朋友不能太生硬,需要讲究技巧;否则,若话说得不合适,容易引起朋友的猜疑或反感。而且,还要懂得适可而止。假如你苦口婆心地说,朋友就是不听,也不可太勉强;否则,好心成糟事,惹得朋友反目,只会自取其辱。

夫子斯言,确是朋友相处的金律。

冰玉壶 发表于 2025-7-22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友道义疏》

《论语》此章以子贡问友发端,足见孔门论学重实践之旨。夫子答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十二字,实为友伦之圭臬。今就经义、诠释、实践三端详析之。

一、经义辩证
"善道之"二解,包咸主"向善之道",朱子重"言辞之善",看似异途,实则同归。考《说文》:"道,所行道也",既有引导之义,亦含方法之巧。包注得其实质,朱解明其形式,二者当兼采为善。盖劝友向善,既需内容纯正,亦须方式得宜,此即《礼记》"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深意——保持适度距离,方能持久。

二、诠释精微
"忠告"之"忠",非愚忠之谓。《论语》中凡言"忠"者,皆含"尽己"之义(见《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朋友相规,必先竭诚尽智,此即"忠"的实践。"不可则止"尤见儒家"时中"智慧,《孟子·离娄》谓"教者必以正",然亦云"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正与此章相发明。

三、实践要义
1. 分寸感: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言:"朋友以义合,合则来,不合则去。"劝谏当如春风化雨,过则成渎。《颜氏家训》载"友有阙,当微讽"即此意。
2. 主体性:孔子言"毋自辱",实点明交友底线。王阳明《传习录》云"朋友切磋,贵乎能受",若对方拒不纳谏,强谏反失交友本义。
3. 方法论:朱熹《或问》强调"善道"当如"药石之甘",即《荀子·非相》"赠人以言,重于金石"之谓。

结语
此章虽简,实涵摄儒家"义之与比"(《里仁》)的伦理智慧。今人交友或流于功利,或失之狎昵,正需以此"忠告善道"为镜鉴。然须切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朋友相规,贵在知止。此即夫子"不可则止"的现代启示——在尊重与规劝间保持张力,方是友道真谛。

(全文798字)
yanqzh 发表于 2025-7-2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忠告善道"章义理疏证

《论语·颜渊》"子贡问友"章,虽仅二十一字,然其中"善道之"一语,实蕴儒家处世哲学之精微。今据汉宋注疏,参以经义,试为剖判。

一、训诂辩证
包咸注"以善道导之",乃取"道"之本义。《说文》:"道,所行道也。"段玉裁注:"道者,人所行。"故包注侧重内容之善,谓以正道引导。朱子"善其说以道之",则取"道"之引申义,《广雅》:"道,说也。"强调劝谏方式之善。二说实相资为用:非有向善之实,则言说徒具其表;非有善巧之方,则忠言逆耳难行。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折衷二义,谓"兼忠信与婉容",最得圣意。

二、经义发微
此章当与《里仁》"事君数"章对观。朋友之道,犹事君之礼,皆须保持"中道距离"。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说:"五伦惟朋友以义合,故可去就。"然"义合"非谓可轻绝,实指当守分际。《礼记·表记》云:"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正此"不可则止"之注脚。过则渎,渎则辱,此交友所以贵"知止"。

三、实践智慧
夫子此言,实为"中庸之道"的具体运用。明儒吕坤《呻吟语》阐发尤精:"劝人不可遽指其过,须先美其长。"此即"善道"之要诀。然止步之时机,尤见功夫。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谓:"止非弃之,待其自悟也。"盖儒家交友之道,既非道家之"相忘江湖",亦非墨家之"强聒不舍",而是在尊重自主前提下的成德之助。

要之,此章所示,乃是一种"有限度的介入"智慧。既体现"仁者爱人"的担当,又恪守"君子之交"的分寸。在今日人际关系中,尤当体认此既尽己责、又尊重他者的中庸之道。学者若能于此章细玩,则处世接物之际,自可免"自辱"之患,而得"善诱"之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